(1) 重新建立金融机制结构的分析框架
26. 关于企业金融的研究
相关研究员
概要
  日本的关于企业金融的实证研究,由于难以取得企业层次的数据,所以只能局限于利用统计数据或是以大企业为对象进行分析。掌握以往不为人知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将在制定政策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中小企业厅拥有的统计资料以及新获得的数据库,由大学教授、专家团体、政府职员等10名左右的成员,在吸取实际业务人员的见解和观点的同时,实证性地分析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金融状况。
					  具体验证有关指责金融机关制定的利息没有确切反映出中小企业破产概率的smoothing假说和zombie假说,并验证向中小企业贷款时的担保和个人担保的作用以及公共信用保证制度的作用。
主要成果
RIETI工作论文
- Firm Age and the Evolution of Borrowing Costs: Evidence from Japanese Small Firms (SAKAI Koji, UESUGI Iichiro and WATANABE Tsutomu)
- The Role of Collateral and Personal Guarantees in Relationship Lending: Evidence from Japan's Small Business Loan Market (ONO Arito and UESUGI Iichiro)
- How Are Loans by Their Main Bank Priced? Bank Effects, Information and Non-price Terms of Contract (WATANABE Wako)
- Bank Health and Small Business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Japan (HOSONO Kaoru and MASUDA Akane)
- Effectiveness of Credit Guarantees in the Japanese Loan Market (UESUGI Iichiro, SAKAI koji and Guy M. YAMASHIRO)
- 主办银行的财务状况与企业活动: 基于各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小川一夫)
- 探寻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界限(益田安良)
- 非存款性金融机构融资和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鹤田大辅)
- 对中小企业融资中主办银行关系的验证----地方金融机构的效率与贷款态度之间的关系 (播磨谷浩三、永田贵洋)
- 创业时期政府金融机构的作用(根本忠宣、深沼光、渡部和孝)
- 陷入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的存续期间和债务结构(胥鹏、鹤田大辅)
RIETI政策研讨会
27. 地区金融
相关研究员
概要
  从宏观角度来看,日本经济尽管开始复苏,但由于公共事业的减少和向大城市的单向集中等,地方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而且,鉴于人口减少、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市村町的合并以及道州制的研究等,今后,地区经济社会将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将难以统一维持地区金融机构的商务模式,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地区金融的未来前景。
					  本研究根据上述问题意识,广泛探讨扎根地区对金融机构经营的意义、地区经济增长力和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关系、从企业的角度看关系型交易的优势、欧美国家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s)的动态等。
主要成果
RIETI工作论文
- Information Verifiability, Bank Organization, Bank Competition and Bank-Borrower Relationships (KANO Masaji, UCHIDA Hirofumi, Gregory F. UDELL and WATANABE Wako)
- Has the Credit Crunch Occurred in Japan in 1990s? (ISHIKAWA Daisuke and TSUTSUI Yoshiro)
- Do Banks Reduce Lending Preemptively in Response to Capital Losses? (NISHIYAMA Shinichi, OKADA Tae and WATANABE Wako)
- SME financing and the choice of lending technology (UCHIDA Hirofumi, Gregory F. UDELL and YAMORI Nobuyoshi)
- Are Trade Creditors Relationship Lenders? (UCHIDA Hirofumi, Gregory F. UDELL and WATANABE Wako)
- Bank Size and Lending Relationships in Japan (UCHIDA Hirofumi, Gregory F. UDELL and WATANABE Wako)
- Empirical Determinants of Bargaining Power (UCHIDA Hirofumi)
- Loan Officers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UCHIDA Hirofumi, Gregory F. UDELL and YAMORI Nobuyoshi)
- 城市银行有效性假说(筒井义郎、佐竹光彦、内田浩史)
- 有效性假说和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假说的再研究(筒井义郎、佐竹光彦、内田浩史)
- 企业期待的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金融的课题(家森信善)
- 变更主办银行的中小企业的特征(加纳正二)
- 地域性银行的监管(植村修一、渡边善次)
RIETI政策论文
RIETI政策研讨会
(2) 支撑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制度(法律、监管、监督、会计)的差异与日本的课题
28. 关于流动性与流动化、证券化的研究
相关研究员
概要
  鉴于日本目前金融中介机能下降的现状,推进流动化和证券化的意义将非常重大。这不仅能够活跃企业创新,而且还能正确处理与资产通货紧缩、活跃地区经济等课题的关系。此外,还是提高整个亚洲金融市场机能的重要课题。
					  在本研究中,打破以往的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分析框架,在考虑对所需要的各种制度基础设施带来怎样的差异的同时,为验证流动化和证券化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就以下论点进行了研究:
					(1)从流动性和流动化的经济学观点进行整理。主要对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差异、流动性需要的含意、流动化的方法等进行评价;
					(2)对于掌握日本的流动化和证券化的实际情况、改善的方向性,以REIT(房地产投资信托)为具体事例,在分析证券化、企业价值变动和市场机能等的同时,研究促进流动化和证券化的对策方案(包括法律的完善、判例的积累、监督体制等);
					(3)有关作为流动化前提的概念讨论,目前就知识资产流动化、适宜的结构,在进行经济理论整理的同时,从企业法制、会计制度等角度推进研究。
主要成果
RIETI工作论文
RIETI政策研讨会
(3) 日本的公司治理路在何方
29. 公司治理研究
相关研究员
概要
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监管放宽和制度改革的迅速推进,目前日本企业正在公司治理的选择上展开大规模的尝试。本研究小组的主要课题就是弄清近年来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实际状况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主要论点有:
(1)日本企业的管理结构(董事会与薪酬制度、企业与银行的关系、股权结构)是如何变化的;
					(2)上述管理结构的差异对于成熟经济的共同课题----事业重组(业务、组织结造的重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推行M&A(并购)和事业重组是否真正提高企业价值和效率、何种类型的M&A和事业重组更有效;
					(4)M&A和事业重组的推进反过来又对日本企业管理结构的进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从全球着眼,日本企业中的事业重组、M&A、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具有什么特征等。 
主要成果
RIETI工作论文
RIETI政策研讨会
30. 银行治理:存款者对银行的选择和规范
相关研究员
概要
  对曾经是日本企业治理主要承担者的主要交易银行进行监查的是金融管理和监督部门。然而,由于世界性银行危机的频繁发生,人们意识到监督部门对银行的监管机制未必充分,在新的BIS监管等中也加以规定,开始重视对上述治理机制进行补充的"来自市场的监督"(market discipline)。在日本,2005年度开始实施银行存款限额保护(pay off),所以更加需要存款者对银行进行监督。
					  本研究使用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大约60多个国家)银行的综列数据(panel data),对于各国存款者监督力大小的差异与各国制度(银行制度等)差异的关系进行理论性、实证性研究,同时对于特定国家改变制度前后存款者的监督力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分析。
主要成果
RIETI工作论文
31. 日本的企业重组与再生
相关研究员
概要
本研究着眼于银行通过减免债务进行内部清产重组以及根据民事再生法进行破产重组后的业绩决定要素,依靠实证分析来弄清重建基金的制约作用,例如,企业重整中经营者的续任等的DIP(debtor in possession)、债务结构、获得半数以上股份或超过半数派遣董事等。在此基础上,把日本的现状与80年代美国的企业重组经验相比较,为产业重组指出企业重建的问题所在和今后应该采取的策略。
主要成果
RIETI工作论文
32. 亚洲的企业重组与再生
相关研究员
概要
公司治理的薄弱可以说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我们将通过与泰国和韩国的共同研究,分析公司治理的改革,尤其是以同族企业为中心的所有和支配结构的变化对于在货币危机中破产企业的重建产生的效果,从而重新审视东亚公司治理的各种问题,为中国国营企业重组和银行改革摸索经验。
主要成果
33. 日本的公司治理:打开黑匣子
相关研究员
概要
  本研究的一个特征是从以下的两个角度看公司治理的实态。一个是企业的"主权论",另一个是牵制经营者的"体制论"。
					  体制论有构造和程序两个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构造性体制论"一直颇受关注,而"主权论"和"程序体制论"往往成为盲点,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黑匣子"。打开这个黑匣子成为了本研究的焦点。 
					  也就是说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日本"企业究竟属于谁?"、"规范经营者的过程(任免和决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对这两个问题采用"研究经营者的主观认识"的方法是本研究的另一大特征。"经营者的主观认识"是说把焦点放在企业经营者自身如何认识以上的两个问题、或者说如何处理了这两个问题。关于主权论,也是要了解企业经营者自身是如何认识的。关于体制论,并不是"主要交易银行或者董事如何制定规范"(的过程),而是"对于来自多种规范主体的作用,经营者自身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经历)的,这样一个过程"。两者都是尝试打开"现实中的经营者的考虑"这个黑匣子。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打开"主权论与过程的体制论"和"经营者的考虑"这两个黑匣子,弄清日本企业中公司治理的实际状况。
主要成果
RIETI工作论文
34. 关于企业的价值创造力与无形资产的关系的研究
相关研究员
概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技术创新的进步,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得到进一步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同时,谋求互补型价值创造关系的知识协作、联合、合并也将进一步发展。其中,正确理解企业的价值创造力和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intellectual assets)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经营者和负责强化社会整体价值创造力的政策制定人员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整理诠释这一基本而重要的关系框架,探索新的观点。在整理能够掌握的每个企业无形资产对价值创造力的贡献,构筑理解整体概念性框架的同时,努力开发定量化方法。此外,还将对信息公开的方法进行整理。
主要成果
RIETI工作论文
RIETI政策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