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货币政策面临艰难抉择——冲销政策已近极限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中国在面对巨大的升值压力下,为了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稳定汇率,一直持续进行年率高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的顺差)的大规模干预。结果, 2006年6月外汇储备已达9411亿美元,今年超过一万亿美元已成定局。而干预过程出现的过剩流动性又助长了投资过热和资产泡沫的膨胀,使货币政策的调整左右为难。

  央行为抑制人民币升值而进行的市场干预,不外乎是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注1)吸收美元。每年高达2000亿美元以上的干预,直接带来1.6万亿人民币(以1美元=8元换算)基础货币的增加(换算成增长率则为约30%)。在"货币乘数"(注2)不变的情况下,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也与基础货币成正比增加。

  为防止发生流动性过剩,抵消干预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中国当局不得不采取"冲销"政策。最广泛使用的方法(狭义的冲销)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出卖持有的国债或者自身发行的央行票据)积极回收基础货币(注3)。干预和冲销(公开市场操作)同时进行即为"冲销干预",而不伴随冲销(公开市场操作)的干预则称为"非冲销干预"

  干预、冲销及冲销干预这三者的关系,可根据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来确认(表1)。"干预"使美元资产(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债务增加,而"冲销"(公开市场操作)减少基础货币却增加了央行票据(注4)。另一方面,干预和公开市场操作相结合的"冲销干预"又使央行票据债务随美元资产的增加而增加。(非冲销)干预和冲销干预的不同在于,为吸收美元资产前者投放流动性较高的基础货币,而后者发行流动性较低的央行票据。

表1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冲销干预
表1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冲销干预
※不伴随冲销的干预为"非冲销干预"
(出处)笔者制作

  现阶段冲销政策成效如何?判断基准不同,对其评价也各有千秋。从去年同比来看,最新的基础货币上升率为10.0%(6月),CPI为1.0%(7月),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似乎冲销政策很有成效。但是另一方面,现金存款率和(超过)存款准备金比率的下降使"货币乘数"增高,M2的增长已从2004年的14.6%加速至2006年7月的18.4%。受此影响,投资过热不但没有得到缓解,房地产价格和股市也呈泡沫经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很难说冲销政策取得了成功。

  此外,由于干预规模极大且持续了较长时间,与此相适应的冲销政策的实行也就越来越困难。

  首先,央行自2003年4月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为弥补持有国债的不足而发行央行票据,其发行量在不断膨胀。2006年6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000亿元,已高达28600亿元(相当于基础货币的45.4%)(图1)。

图1 随外汇储备增加而增长的央行票据发行量
图1 随外汇储备增加而增长的央行票据发行量
(出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资料制作

  其次,最初发行的央行票据主要为三月期,而后期限逐渐变长,现在以一年期为主。由于长期利息比短期高,对央行来说,筹措资金的成本也相应提高。

  再者,央行票据的利率也不断增高。2006年8月15日,一年期的央行票据利率为2.7961%,与年初相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利息上扬会导致更多的资本流入,进而迫使干预和冲销的规模扩大,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央行自今年5月以来多次与招标并行发行央行定向票据。定向票据是指把利率抑制在市场价以下的水准,强制摊派给银行的票据。例如,6月14日发行了1000亿元的一年期定向票据,利息为2.1138%,比二级市场同期品种低出0.4个百分点。摊派额度分别为建设银行420亿元,农业银行300亿元,工商银行120亿元,交通银行100亿元,其他各行为60亿元。贷款增长幅度高的银行,摊派额度越大,低息认购央行票据成为对这些银行的一种惩罚。

  面临巨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中国在运用货币政策调控时,有(1)冲销干预 (2)非冲销干预 (3)人民币升值这三种选择项(图2)。外汇政策不发生变化的话,预计外汇储备今后将继续以年率超过20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冲销干预将愈加困难。冲销政策已接近极限,中国要么缩小干预规模加速人民币升值,要么干预而不冲销,容许过剩流动性和随之而来的物价与资产价格上涨(非冲销干预),总之,必须做出抉择。

图2 货币政策的选项
图2 货币政策的选项
※不伴随冲销的干预为"非冲销干预"
(出处)笔者制作

2006年8月23日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注1)基础货币指现金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合计。也称银根或高能货币。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增加(宽松货币政策)或减少(紧缩货币政策)基础货币来进行。

(注2)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现金存款比率和存款准备率越低(包括法定准备率和超过准备率),货币乘数越高

(注3)除市场公开操作外,为吸收干预产生的基础货币,中国还采取公定利率操作、存款准备率操作、窗口指导、道德劝说等广义的冲销手段(=紧缩货币政策的手段)。特别是于2004年10月29日、2006年4月28日和2006年8月18日三次各提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作为基准的一年期贷款利息由5.31%升至5.58%、5.85%、以至6.12%)。第三次利息上调除贷款利息外还包括存款利息。另外,存款准备利率也自2003年9月以来分三次共计上调了两个百分点。

(注4)中央银行以卖出持有国债的形式而不是发行央行票据来进行市场操作时,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基础货币(债务)和国债(债权)就会同时减少。

相关文章

2006年1月30日《中国贸易大国化如何通过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世界经济》
2006年5月31日《如何纠正对外收支不平衡?》
2006年6月28日《持续膨胀的资产泡沫》

2006年8月23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