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面对巨大的升值压力下,为了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稳定汇率,一直持续进行年率高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的顺差)的大规模干预。结果, 2006年6月外汇储备已达9411亿美元,今年超过一万亿美元已成定局。而干预过程出现的过剩流动性又助长了投资过热和资产泡沫的膨胀,使货币政策的调整左右为难。
央行为抑制人民币升值而进行的市场干预,不外乎是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注1)吸收美元。每年高达2000亿美元以上的干预,直接带来1.6万亿人民币(以1美元=8元换算)基础货币的增加(换算成增长率则为约30%)。在"货币乘数"(注2)不变的情况下,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也与基础货币成正比增加。
为防止发生流动性过剩,抵消干预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中国当局不得不采取"冲销"政策。最广泛使用的方法(狭义的冲销)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出卖持有的国债或者自身发行的央行票据)积极回收基础货币(注3)。干预和冲销(公开市场操作)同时进行即为"冲销干预",而不伴随冲销(公开市场操作)的干预则称为"非冲销干预"
干预、冲销及冲销干预这三者的关系,可根据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来确认(表1)。"干预"使美元资产(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债务增加,而"冲销"(公开市场操作)减少基础货币却增加了央行票据(注4)。另一方面,干预和公开市场操作相结合的"冲销干预"又使央行票据债务随美元资产的增加而增加。(非冲销)干预和冲销干预的不同在于,为吸收美元资产前者投放流动性较高的基础货币,而后者发行流动性较低的央行票据。

(出处)笔者制作
现阶段冲销政策成效如何?判断基准不同,对其评价也各有千秋。从去年同比来看,最新的基础货币上升率为10.0%(6月),CPI为1.0%(7月),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似乎冲销政策很有成效。但是另一方面,现金存款率和(超过)存款准备金比率的下降使"货币乘数"增高,M2的增长已从2004年的14.6%加速至2006年7月的18.4%。受此影响,投资过热不但没有得到缓解,房地产价格和股市也呈泡沫经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很难说冲销政策取得了成功。
此外,由于干预规模极大且持续了较长时间,与此相适应的冲销政策的实行也就越来越困难。
首先,央行自2003年4月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为弥补持有国债的不足而发行央行票据,其发行量在不断膨胀。2006年6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000亿元,已高达28600亿元(相当于基础货币的45.4%)(图1)。

其次,最初发行的央行票据主要为三月期,而后期限逐渐变长,现在以一年期为主。由于长期利息比短期高,对央行来说,筹措资金的成本也相应提高。
再者,央行票据的利率也不断增高。2006年8月15日,一年期的央行票据利率为2.7961%,与年初相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利息上扬会导致更多的资本流入,进而迫使干预和冲销的规模扩大,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央行自今年5月以来多次与招标并行发行央行定向票据。定向票据是指把利率抑制在市场价以下的水准,强制摊派给银行的票据。例如,6月14日发行了1000亿元的一年期定向票据,利息为2.1138%,比二级市场同期品种低出0.4个百分点。摊派额度分别为建设银行420亿元,农业银行300亿元,工商银行120亿元,交通银行100亿元,其他各行为60亿元。贷款增长幅度高的银行,摊派额度越大,低息认购央行票据成为对这些银行的一种惩罚。
面临巨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中国在运用货币政策调控时,有(1)冲销干预 (2)非冲销干预 (3)人民币升值这三种选择项(图2)。外汇政策不发生变化的话,预计外汇储备今后将继续以年率超过20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冲销干预将愈加困难。冲销政策已接近极限,中国要么缩小干预规模加速人民币升值,要么干预而不冲销,容许过剩流动性和随之而来的物价与资产价格上涨(非冲销干预),总之,必须做出抉择。

(出处)笔者制作
2006年8月23日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