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如何纠正对外收支不平衡?——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必不可少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近年,中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表明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巨大压力。去年7月21日起,人民币升值2.1%并同时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状况基本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结果,2006年2月中国的外汇储备终于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中国试图通过抑制出口、促进进口和资本流出来缓解升值压力,但收效甚微,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在所难免。

  中国外汇储备激增是由于以贸易为主的经常项目收支和以直接投资为主的资本项目收支均为顺差。中国外汇储备激增与对外收支“双顺差”之间的关系,在4月份公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可以得到确认()。该报告显示,2005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分别高达1608亿美元(占GDP比重7.2%)和630亿美元(占GDP比重2.8%)。算上统计误差与遗漏的168亿美元赤字,储备资产(绝大部为外汇储备)继2004年增加2064亿美元后,2005年又增加了2070亿美元(占GDP比重9.3%)。

  2005年外汇储备的增长幅度几乎与2004年持平,但经常项目收支的顺差比前年的687亿美元增加了134%,而资本项目收支的顺差比前年的1107美元下降了43%,经常项目收支的顺差取代资本项目收支的顺差,成为造成外汇储备增加的最大的直接原因。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非由经常贸易的‘实际需要’造成、而是由资本项目中的‘投机’造成”这一理由反对升值的论调已经失去说服力。

  正如《国际收支报告》所指出的,对国际收支中的大额顺差坐视不动,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以下不良影响。首先,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破坏环境的产品的出口持续增加,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模式的转换滞后。第二,贸易失衡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使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激化。第三,外汇储备增加会使货币供应扩大,从而加剧投资过热和资产价格上涨。

  为了纠正不平衡,中国当局采取以下措施扩大外汇需求,同时抑制外汇供应。首先,在经常项目方面,对资源投入大又不利环保的钢铁、石油制品、以及成为贸易摩擦焦点的部分纤维制品实行出口限制。另一方面,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美之前,吴仪副总理率领大型企业代表团访美,与美国企业签订了包括从美国航空飞机大户波音公司购买80架737客机(46亿美元)的高达160亿美元的购货合同。还有,在资本项目方面,对此前与流入相比限制较严的流出,也放宽了限制。具体措施是,新设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借此促进对海外的证券投资。然而这些政策效果有限,而且只是治标疗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对外收支出现巨额顺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局试图通过干预市场来使人民币汇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完全采用自由浮动汇率制,当局丝毫不介入外汇市场,那么就不会出现对外收支失衡,结果也就不是外汇储备增多而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从这种意义上说,人民币升值才是调节对外收支失衡的最有效的手段。然而,由于担心升值对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加上“绝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立场,中国政府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仍然态度谨慎。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自去年7月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来首次突破7元大关,但10个月累计的上升幅度也只停留在1.4%。

  对此,美国财政部每半年发布一次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外汇政策调查报告》最新版(5月10日公布),没有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对人民币改革进展迟缓表示“极其失望”,并用“对中国外汇政策表示特别的担忧”等强硬的字眼来要求中国加速人民币改革。另一方面,又明确表示“并不要求中国立即实行以完全实现资本流动自由化为前提的自由浮动汇率制”。综合中美两国的立场考虑,对中国来说,将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至年率3~4%是必须付出的最低成本,这样既可以避免下一次被列为“汇率操纵国”,又能赢得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

图 中国对外收支不平衡的扩大与外汇储备的增加
图 中国对外收支不平衡的扩大与外汇储备的增加
(出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

2006年5月31日
>> 日本语原文

相关文章

2006年1月30日 《巨额外汇储备如何运用?》

2006年5月31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