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第二届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展望
——中美脱钩加速令人担忧

关 志雄
经济产业研究所 顾问研究员
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 首席研究员

Ⅰ.序

  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东山再起,在2025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国第47任总统。他在第一任期(2017年1月~2021年1月)将美国的对华政策从以往的“接触”大幅转变为“战略竞争”,在经济、技术、安全保障等多个领域采取了强硬的对华路线。尤其是以对华脱钩为目标,对中美的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施加了诸多限制。拜登政府也继承了其中的大部分措施。随着第二届特朗普政府启动,其对华政策备受关注。

  其中对华经济政策将会包括撤销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阻止进口中国制造的汽车,以及限制美国企业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和投资。其目的是与中国脱钩,并重新激活美国的制造业。

  在地缘政治方面,预测美国将加强印太地区的同盟关系,并以更强硬的态度对抗中国的军事活动。这将导致南海及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加剧,中美间的军事对抗风险也将增加。此外,新政府决定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中美间围绕气候变化的合作关系将难以维持。

  第二届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由对华强硬派负责,其中包括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以及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茨等人。他们与特朗普持有基本的共识,但在建立盟国关系和多边合作方面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为对抗第二届特朗普政府可能发动的攻势,中国试图凭借“双循环”战略扩大内需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此外,中国正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维持其国际影响力。然而,这些对策也可能进一步加快中美脱钩。

Ⅱ.透过共和党2024年政纲看对华政策

  第二届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可以从共和党的2024年政纲中解读。

  在该政纲中,共和党为实现中美脱钩,首先提出了撤销中国“最惠国待遇”并逐步停止从中国进口必需品的方针。其次,共和党还试图通过阻止中国企业投资美国房地产和工业以确保其战略独立性。再次,作为“美国优先”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共和党主要针对美国企业在华投资,积极推动将重要供应链迁回美国国内的计划。其目的是在创造就业岗位和提高工资水平的同时加强国家安全保障。共和党将重振国防相关产业列为优先事项,强调美国安全保障所需的装备和零部件应在美国国内生产。

  在外交方面,为应对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共和党提出加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同盟关系。此外,共和党还明确表现出加强美国经济、军事和外交能力,并守护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态度。这些政策的目的是维持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并封锁中国的影响力。

Ⅲ.贸易政策的要点是对华经济政策

  共和党的政纲中提出了“贸易再平衡”、“扶持美国汽车产业”、“重要供应链迁回美国国内”、“鼓励购买美国产品和雇用美国人”、“成长为制造业超级大国”和“确保战略上独立于中国”作为贸易政策的目标(图表1)。对华经济政策不仅是为了“确保战略上独立于中国”,还被视为实现其他贸易政策目标的手段。

图表1 共和党政纲中提出的贸易政策课题
图表1 共和党政纲中提出的贸易政策课题
(注)基线关税对来自全球的进口商品征收统一的关税。“特朗普互惠贸易法案”是在美国进口商品时应用特定关税率的法律,该关税率与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国家所征收的关税率相同。
(资料来源)The Republican National Committee, “2024 GOP Platform: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Chapter 5: Protect American Workers and Farmers from Unfair Trade), July 8, 2024 <https://prod-static.gop.com/media/RNC2024-Platform.pdf

  根据特朗普在竞选活动中的言论,新一届美国政府的对华经济政策中很有可能包含如下具体内容。

  其一,撤销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对来自中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最少60%的关税。特朗普总统在就职后不久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追加10%的关税,该关税于2月4日生效。如此一来,中国产品对美国消费者而言将变得更加昂贵,而美国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将上升。对来自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品也将一律征收10%到20%的基线关税,从而刺激对美国产品的需求,激活美国国内经济。

  其二,阻止进口中国制造的汽车。其目的是保护美国的汽车产业和就业。

  其三,在四年内逐步停止从中国进口电子设备、钢铁和医药品等必需品。其目标是通过这一做法促进供应链的重建,以便美国国内生产必需品。

  其四,针对中国对美国资产的投资设置新的严格限制,尤其是对于能源、技术、通信、耕地、天然资源、医疗用品等领域的投资。由此确保国家安全保障,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其五,限制美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其目的是防止美国的技术和资本流向中国,将就业岗位留在美国国内。

  其六,与将业务外包给中国的企业解除联邦政府合同。由此保护美国国内的就业岗位,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Ⅳ.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的博弈

  预计台湾问题在第二届特朗普政府任期内将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焦点。特朗普在竞选活动期间曾接受彭博商业周刊的采访,他在采访中主张,如果台湾希望获得美国的保护,以防止中国大陆的进攻,就必须支付相应的防卫费用,特朗普将美国比作保险公司,并声称台湾并未支付足够的保险费(注1)。这些言论与特朗普一贯要求盟国分担责任的主张相一致,意味着他将根据“美国优先”主义和交易型外交路线重新考虑美国与台湾的关系。

  因此,在第二届特朗普政府任期内,台湾形势可能发生如下变化。

  首先,特朗普政府很有可能要求台湾大幅增加防卫费用负担。台湾将不得不接受这一要求。

  其次,特朗普认为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他正在重新考虑美台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关系。他或将强烈要求台湾积体电路制造(TSMC)等台湾半导体企业在美国国内扩大生产或向美国进行技术转移。

  再次,台湾问题可能在中美关系的博弈中被利用作为筹码。视中国提出的条件而定,美国放弃保卫台湾的情况也可能出现。美国对保卫台湾的决心产生动摇将使台湾海峡的形势变得不稳定,中国将加强对台施压,而台湾将更加注重强化自主防卫能力。

Ⅴ.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难以维持合作

  在中美对立加剧的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是拜登政府时期美国与中国为数不多的合作领域之一,但第二届特朗普政府上任后,这一合作关系可能难以维持。共和党的政纲中明确记载了与应对气候变化背道而驰的政策,例如“全面放开美国的能源生产”、“终止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扭曲市场的限制”、“撤销拜登的电动汽车政策等强制政策”。特朗普总统在他第二个任期的第一天再次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正如他在第一个任期时所做的那样。

  另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近年来正积极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特朗普消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可能让美国在国际社会上陷入孤立,但对中国而言则是一个加强其在气候变化领域国际领导力的机会。这将使中国更有可能在与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上占据优势。如果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不仅不合作,反而相互对立,则可能导致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举措大幅倒退。

  并且,特朗普政府消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让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在这些急速增长的市场上,美国在获取市场份额和技术革新方面面临落后的风险。这导致美国失去投资和就业机会,国际影响力减弱,长期来看将导致经济竞争力下降。

Ⅵ.对华强硬派负责外交与安全保障政策

  第二届特朗普政府由对华强硬派负责对华政策,其中包括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前任参议员),以及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茨(前任众议员)等人。

  卢比奥是著名的“反华急先锋”。他在技术和经济政策方面推进加强对华为、TikTok等中国企业的管制,对摆脱供应链对华依赖和中国企业上市标准严格化表现出重视态度。他尤其倡导摆脱重要技术领域的对华依赖。在人权问题方面,他主导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权情况相关制裁法案,支持香港的民主化运动。并且,他还推动加强对孔子学院的管制,致力于阻止中国扩大影响力。在地区安全保障方面,他呼吁加强对台支援和印太地区的同盟关系,并对中国在南海的行动提出了具体的制裁措施。因为上述活动,卢比奥于2020年成为中国的制裁对象,制裁内容包括禁止入境中国。

  此外,沃尔茨将中国视为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竞争对手,并主张在安全保障和经济领域采取强硬的措施。他尤其对中国共产党扩大影响力持强烈警惕态度,并强调与盟国协调应对的重要性。。

  辅佐第二届特朗普政府的干部大多在对华政策上与特朗普持有基本共识,但在建立盟国关系和多边合作上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这有望遏制特朗普的单边主义的倾向。

Ⅶ.预测中美关系的变化

  根据目前已明确的第二届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方针,预测中美关系将在经济、技术、地缘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以下各种变化。

  首先,美国撤销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和提高对华关税将导致中国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随着两国经济矛盾激化,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生产据点从中国迁移到美国国内或友好国家,供应链将发生全球性重组。因此,中美将进一步脱钩。中国可能会考虑通过人民币贬值抵消美国提高关税对出口造成的影响,但这可能会导致中国被美国财务部认定为“汇率操纵国”,并受到新的制裁。

  其次,技术霸权竞争可能加剧。由于特朗普政府强调战略上独立于中国的方针,预计5G、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领域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美国对技术转移的限制和对中国企业的投资管制很有可能随之进一步加强。

  第三,预计地缘政治和军事紧张局势将加剧。美国将进一步与地区伙伴合作,以更强硬的态度对抗中国的军事活动。尤其是加强印太地区的同盟关系将成为进一步加剧南海及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主要因素。美国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振兴国防产业基础,将会导致中美间的军事对立加剧,使航行自由和地区安全保障更加堪忧。

  最后,意识形态对立可能加深。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主义可能进一步加深中美间价值观和政治体制的对立。特朗普虽然不太关心中国的人权问题,但也可能在对华关系中利用这一张牌。这可能导致两国间的信赖关系日益脆弱,今后相互对话和合作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Ⅷ.中国为进一步脱钩做准备

  为对抗第二届特朗普政府可能发动的攻势,中国正在推进“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战略。双循环战略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第一是扩大内需。中国正试图通过强化国内市场以消费为中心扩大内需,同时致力于减少对外需的依赖。这一战略成功的关键是通过缩小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消除导致市场割裂的地方保护主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第二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强化国内供应链(注2)。为此,中国正在致力于提高半导体生产的自给率,并扩大对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等尖端领域的研发投资。同时,中国正在推动食品、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致力于重新构建稳定的供应链。

  第三是加强与全球南方各国的关系。中国致力于实现出口市场的多样化,正在加强与被统称为全球南方的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中南美洲等新兴市场的合作。其目标是通过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

  第四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应对中美脱钩和美国的金融制裁,中国试图扩大与全球南方的人民币结算贸易,以及在国际结算系统中构建替代的基础设施,以减轻地缘政治风险和确保金融独立性。

  这些政策有望缓解中美脱钩的影响,但也可能进一步加快中美脱钩。因此,世界经济分割成以中美两大国为中心的两个集团的风险正在日益增加。

  首次于2025年1月7日以日语发布。中文版于2025年2月19日更新。

脚注
  1. ^ “The Donald Trump Interview Transcrip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July 16, 2024.
    https://www.bloomberg.com/features/2024-trump-interview-transcript/
  2. ^ 关于“新质生产力”,请参照2024年9月12日“实事求是”栏目刊载的“中国致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前沿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一文。
相关文章

2025年2月19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