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牵引日本景气恢复的中国因素——贸易条件改善带来了生产扩大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与前一季度相比,日本2003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创下了13年来的高水平,按年率计算达7.0%,强劲的对华出口也是推动此次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中国景气变动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舆论正在从中国输出通缩论向中国输出通胀论变化,然而两者关注的均是绝对价格的变化。其实,对企业业绩乃至经济增长造成影响的却是相对价格,尤其是贸易条件的变化。

  这里所说的贸易条件是指出口价格对进口价格的比率。对于那些进口原材料而出口产品的企业而言,进口价格跟工资水平一样都是决定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这些投入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的上升,而通过利润的下降,从而对生产形成抑制。相反,出口价格相当于产出价格,上升以后,利润和生产会随之扩大。对日本而言,来自中国的进口价格上升,意味着贸易条件恶化,抑制生产,是一种恶性通货膨胀,而对华出口价格的上升则意味着改善贸易条件,扩大生产的良性通货膨胀。而来自中国的进口价格下降是一种扩大生产的良性通货紧缩,对华出口价格的下降则是抑制生产的恶性通货紧缩。

  那么,中国的迅速发展对日本的贸易条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中国从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口高科技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一次产品,然后出口低技术产品。与此同时,日本从中国进口低技术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一次产品,然后出口高科技产品。这样,日中之间在工业品出口方面形成互补,而在一次产品进口方面则处于竞争关系。在世界市场上,中国的飞速发展既扩大了低技术产品的供给,同时又扩大了对高科技产品和一次产品的需求(即所谓中国特需)。由于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相对于一次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低技术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导致中国自身的贸易条件恶化。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表现为出口价格的下降和高科技产品价格的上升比来自发展中国家一次产品进口价格的上升更为明显。中国的一次产品进口分散于很多品种,而出口和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则集中于几个特定领域,并在世界上占有很大份额。实际上,虽然中国对一次产品的需求增加,但占整个世界的进口份额还非常小(),如石油为3.0%,农产品为3.5%(2002年,据世界贸易组织)。相比之下,中国在世界高科技产品的进口中所占份额却很高,如通信为7.9%,钢铁为8.9%,在出口方面,服装为20.6%,纺织品为13.5%,拥有的份额更大。

  由此,在去年中国经济实现了9.1%的高速增长,日本对华出口实际增加了28.4%的情况下,对华贸易条件上升了6.9%。具体而言,对华出口价格上升了3.8%,而从中国的进口价格下降了3.0%(均按日元计算)。日本恰恰同时享受了来自中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好处。

2004年2月24日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当然,最近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与其说是中国因素,不如说世界整体的经济复苏和中近东形势动荡所造成的影响更大。

相关文章

2004年2月16日 《来自中国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
2003年8月29日 《中国的崛起有助于日本贸易条件的改善》

2004年2月2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