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中国的崛起有助于日本贸易条件的改善——巨额收入从中国转移到日本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在讨论中国的崛起对日本经济影响的时候,正如"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观点所反映的那样,绝对价格的变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日本对华贸易条件的改善这一相对价格的变化,因为这意味着巨大的收入从中国转移到日本。(

  首先,我们看一下中国的崛起对中国自身贸易条件的影响。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依照自身的优势不断地融入世界经济。改革开放前,中国高举自力更生的旗帜,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所有的东西,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便放弃了这种大而全主义,而按照市场机制来运行。根据自己的优势,中国在增加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增加了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受这种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不断下降。因此,中国出口主导型的发展导致了中长期的贸易条件恶化。由于中国没有公布有关进出口价格的统计数据,因此无法确认贸易条件恶化到何种程度,但是人民币中长期的大幅度下跌倾向提供了贸易条件恶化的有力证据。

  与中国的情形相反,由于日本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两国处于互补关系。换言之,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技术密集型产品价格,而日本的贸易条件则正好是分子与分母颠倒过来。受此影响,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日本贸易条件的改善。对日本的消费者而言,来自中国(以及与中国竞争的国家)的进口产品价格便宜,从而使实际收入提高,对企业而言,由于投入价格的下降和产出价格的上升而使利润增加。

  实际上,据日本方面统计,与1990年相比,日本的对华出口价格上升了3.0%,对华进口价格下降了18.4%(如图)。结果,日本对华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6.2%。2002年对华出口5万亿日元,对华进口7.7万亿日元,以此测算,2002年来自中国的进出口价格如果按1990年时的价格计算,出口额比实际要少0.2万亿日元,而从中国的进口额则比实际要多1.7万亿日元(见表)。因此,对日本而言,由于对华贸易条件的改善,每年节约的外汇多达1.9万亿日元(0.2+1.7),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为2002年度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据财务省统计)的约10倍。

  从更广的角度分析对整个日本经济影响的时候,除了中国的崛起所带来的这种直接效果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其对日本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和进口价格的间接影响。首先,日本的对华出口与对其他地区一样,以机械类为主,中国的需求扩大应该能够抬升整个日本的出口价格。而在进口方面,对于那些与中国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言,供给的扩大势必导致日本的进口价格下调。诚然,在类似石油等部分一次产品方面,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纯进口国,中国进口的扩大必将推动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但是,由于其目前占整个世界的比重非常小,因此影响有限。这样,间接效果将强化直接效果,日本获得的整体利益将进一步超过刚才的测算结果。

  因此,中国的崛起由于自身贸易条件的恶化和日本贸易条件的改善,正在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的实惠。对中国而言,这就是一种"丰收贫困"的情形,出口增加越多,其单价越低(不过,不是在农业部门而是在工业部门发生)。相反,日本却在享受这种"丰收"的成果,中国对日本的这种收入转移正好支撑着经济萧条中日本国民的生活。

图 日本对华贸易条件的改善
图 日本对华贸易条件的改善
(出处)《外国贸易概况》、日本银行《企业物价和进出口价格》
表 对华贸易条件的变化为日本节约的外汇
表 对华贸易条件的变化为日本节约的外汇

2003年8月29日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所谓贸易条件,是指一国产品与他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即以出口价格/进口价格来衡量。当作为分子的出口价格上涨,或者作为分母的进口价格下降时,贸易条件改善,本国的购买力提高,相反,当出口价格下降,或者进口价格上涨时,贸易条件恶化,本国的实际收入下降。比如,对石油进口国日本而言,石油价格(进口价格)的上涨,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恶化乃至国民实际收入的下降,相反,石油价格下降,则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改善乃至国民实际收入的增加。前者可以理解为收入由日本向产油国转移,而后者则是收入从产油国向日本转移。

相关文章

2003年3月7日 《纠正对于中国输出通缩论的误解》
2002年8月16日 《模块化与中国的工业发展》

2003年8月29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