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模块化与中国的工业发展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近年来,随着模块化生产技术的革新,企业间和国际间的分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削减成本,跨国公司争相把以低附加值生产工序为中心的生产转向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潮流当中,中国迅速成为委托加工的基地。

  所谓模块化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个工序分别按一定的"块"进行调整和分割。如个人电脑分别按照硬盘或者显示器的"块"进行模块化生产,模块经过组合以后,个人电脑的生产便告完成。一般而言,实现模块化的产业就每个模块事先已经确定设计规则和机能,并在此范围内开展业务。同时,它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符合规则,便可采用任何方法或者零部件。而且,各个模块的工序既不受其他模块工序的影响,也不会影响其他模块工序。因此,实现模块化以后,无论是分割各个生产流程,向不同的企业采购,还是专业化生产特定的模块,都已变得轻而易举。

  其结果是产业结构出现了"微笑曲线"化。所谓"微笑曲线"据说最早由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用来描述生产个人电脑的各个工序的附加价值特征。如果用图表示制造工序流程中的附加价值,就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称为"微笑曲线"()。在个人电脑方面,上游的办公系统(OS)和微处理器(MPU)与下游的售后服务等工序附加价值较高,而中游的组装工序利润空间变得最小。个人电脑的组装部分,或者其他产业中的加工过程,这些劳动密集型工序由于模块化作业的标准化以及竞争加剧等原因,收益率已经下降。换言之,通过模块化,赚钱的部分和不赚钱的部分以"微笑曲线"化形式表现得非常明显。

  随着模块化的进展,企业生产某一产品时,无需再把所有的工序集中在一个地方。相反,把每个工序加以分割,组成企业间的生产网络,效率更高。目前,各企业无需象以往那样从事产品的"一体化生产",而是通过向各自优势领域集中资源的形式,不断深化行业重组。企业间的关系也已经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交易双方保持一定距离的贸易关系或者以出资方式联系起来的系列关系,而是包含技术合作和OEM等中间形态在内的多样化的关系。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直接投资自由化不断取得进展这一大环境下,模块化更促进了企业间生产网络的全球化。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分布于工资水平低廉的发展中国家,研发(R&D)等需要高技术的工序分布于发达国家的布局已经相当普遍。在此影响下,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以零部件和中间材料为中心展开的工业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已非常盛行。由于采用"产业内贸易"形式,这一布局常被说成"水平分工",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分别集中于高附加值和低附加值工序,从这一意义上说,仍应将其看成是一种"垂直分工"。

  在此背景下,中国以廉价且丰富的劳动力为后盾,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工业发展的速度。目前,中国的产品出口每年都在增加,到2001年已经占整个出口的90%。其中,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已占整个贸易的约一半,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中国甚至已被称为"世界的工厂",其工业实力受到普遍关注。

  但是,如果按"微笑曲线"来说,中国能够参与国际分工的部分仅仅限于相当于下颚处的附加价值最低的部分。而且与当初日本以加工贸易为中心的时期不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和冷战体制结束以后,廉价劳动力的获得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困难,加之发展中国家间的竞争,导致能够获得的利润进一步缩小。这样,"微笑曲线"的谷底日益加深,对中国而言,本国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技术交换时的相对价格(即交易条件)将越来越处于不利境地。产量的扩大并不能带来实际收入的增加,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正在陷入一种"丰收贫困"的陷阱。中国要想挣脱这一陷阱,成为真正的"发达的工业国家",就必须着眼于"微笑曲线"的两端,但其前提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因此,不能不说任重而道远。

图 "微笑曲线"示意图
图

2002年8月16日
>> 日本语原文

参考文献

经济产业研究所《模块化》(经济政策评论丛书。),东洋经济新闻社,2000年。

相关文章

2002年4月26日 《中国制造的背后》

2002年8月16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