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从中国的进口增加,并且象“有你可乐”所代表的那样,“中国制造”的产品形象大为改善。中国作为“世界的工厂”的地位确实正在逐步巩固。然而,在进入“发达”的工业国家行列之前,需要解决的课题依然堆积如山。
首先,附加价值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出口结构具有典型的“新兴”工业国(NIE)的特征,而不同于发达国家以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中心的出口结构。当然,中国产品在一部分高科技产品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但目前仍然集中于低附价值的廉价产品。比如,以电视机为例,日本主要生产高清晰度等高档产品,而中国则主要生产普通型产品,二者单价相差竟达一位数之多。
其次,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中心,“中国制造”的产品包含很多诸如“日本制造”的外国的零部件,这些进口的零部件当然并不构成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据中国官方统计,每出口100万美元的产品,就需要进口50万美元的零部件等中间材料。而且,越是高科技产品,这种进口成份的比重就越高。假设,一台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电脑,其价格为1000美元。英特尔中央处理器(CPU)、微软的Windows办公系统和日本或者韩国的液晶显示器等主要零部件不得不依赖进口,真正在中国创造的附加价值仅占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第三,约有一半的中国出口是由外国企业进行的,因此中国必须向它们支付分红、利息和技术使用费等。即使在那些与外国企业没有发生资本关系的中国企业,海外委托生产的产品也占其出口的一大半。这样,在中国的出口中,除去支付进口外国中间材料费用和投资收益以后,以出口金额表示的“中国制造”的规模,与实际计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中国人制造”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由于中国过度依赖外国企业,因此,虽然号称世界的工厂,但是,它缺乏世界公认的自主技术和品牌。此外,中国企业在资金、人才和经营管理等几乎所有方面都要逊于外国企业。其结果是出口竞争力不得不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实际上,中国出口中的一大半附加价值来源于劳动成本。中国的月平均工资目前尚不足100美元,只有日本的三十分之一,这就不难看出,实际上“中国制造”的产品中所包含的“中国人制造”的附加价值非常低。
因此,由于中国的工资水平很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很强这个一般常识如果仅就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产业都是如此。中国的低工资应该说反映了该国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这一事实。由此可以推测,中国真正成为日本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在伴随生产效率的提高、工资水平接近日本的那一时刻。
2002年4月26日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