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纠正对于中国输出通缩论的误解——值得欢迎的良性通货紧缩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被认为是导致日本通货紧缩的原因,为了消除通货紧缩,日本金融当局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但是,2002年,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左右,而且由于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程度极低,因此,只要中国的物价不剧烈下跌(譬如,年下降率达百分之几十),对日本经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会很有限。实际上,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确切地说是通货紧缩率)与日本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如果说中国是造成日本通货紧缩的原因,那么反过来也可以认为日本是造成中国通货紧缩的原因。

  退一步讲,即使来自中国的原因加剧了日本的通货紧缩,真的就会让日本陷阱艰难的境地吗?要解答这一疑问,首先需要弄清廉价的中国制品带给日本的到底是生产规模随之扩大的“良性通货紧缩”,还是导致生产萎缩的“恶性通货紧缩”。

  当然,日本媒体报道的多是“恶性通货紧缩”的情形,认为中国的出口价格下降以后,不仅在日本的国内市场,而且在第三国的市场上,日本的产品都将被中国的产品取代。若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考虑,可以用日本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的图形表示(如图)。从影响物价的意义上说,的确是产生了通货紧缩,对日本的生产当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但是,中国输出的通货紧缩也有其“良性通货紧缩”的一面。如果日本企业从中国进口各种各样的零部件或者中间材料,那么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生产成本的降低。按照经济学的教科书解释,供给曲线就相当于边际成本曲线,也就是说由于从中国进口而使生产成本下降,就会带来日本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在结果上,即使物价出现下跌,生产反而会出现增长。

  那么,在考虑“恶性通货紧缩”和“良性通货紧缩” 哪个效果更大的时候,关键是把日中两国经济关系看成是竞争性的还是互补性的,认识不同,其结论也截然不同。如果认为日中经济关系是竞争性的,需求的效果就会增大,负面影响也会随之增大。如果认为日中经济关系是互补性的,由于供给的效果大,因此对生产的正面影响也会随之增大。实际上,从日本和中国的出口结构上看,前者以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为中心,而后者则以低附加值的低技术产品为主,相互竞争的领域其实很小,两国经济显然是互补关系。因此,较之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更大,对大多数生产者而言,中国输出的通货紧缩反而带来了生产的扩大,也就成了“良性通货紧缩”。同样的理由,人民币的升值会减轻日本所面对的通货紧缩压力,但却不会出现需求从中国产品向日本产品的大幅度转移。相反,由于进口成本的上升,很可能会导致生产的萎缩。

  以上的分析仅仅以日本企业为对象,如果从日本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更没有必要区分通货紧缩的好与坏。对日本的消费者而言,与石油价格下跌一样,中国产品的进口价格下降意味着交易条件的改善乃至实际收入的上升。相反,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的价格上涨,自然对消费者不利。

  因此,把日本通货紧缩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并从人民币升值中寻找解决方案,无异于缘木求鱼。通货紧缩的真正原因是结构改革的滞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国内景气低迷,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无论人民币升幅多大,日本经济都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景气恢复。

图 日本通货紧缩的中国因素
图 日本通货紧缩的中国因素

2003年3月07日
>> 日本语原文

2003年3月7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