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中国的良性通货紧缩与日本的恶性通货紧缩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正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淖,中国也不例外。然而,日本经济不景气持续已久,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尽管物价持续下跌,经济却仍保持较高增长。一般而言,一个国家陷入通货紧缩的时候,其经济景气也会下跌,就象日本当前这样。中国为何是个例外?

  围绕中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说,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6种。

(1)生活不安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职工受到终身雇佣及医疗、住宅、年金等多方面的保障。但是,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后,人们经常面对失业的风险,再加上对晚年生活的担心,为应付不测而不得不限制自己的消费,拼命增加储蓄。

(2)收入分配不平等说。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平等地被加以分配。特别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拉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愈演愈烈。受此影响,消费增长迟缓。

(3)惜贷说。尽管中国经济的主角正由以往的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过渡,但银行业由四大银行主导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其融资对象仍然以国有企业为中心,民间企业依旧面临资金困难问题,结果导致潜在的投资机会无法变成现实。当局再三指示增加向民间企业的融资,但由于银行拥有巨额不良债权,惜贷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

(4)竞争加剧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匮乏司空见惯,商店门口常常出现排队现象,卖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渗透,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反应敏感,物品充足的买方市场诞生了。

(5)劳动生产率提高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特别是通过直接投资和委托加工等方式,中国获得了海外的生产和经营技术。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已经拥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

(6)劳动力过剩说。由于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工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即使提高,也不会引发工资上涨。同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环,大量的剩余工人被解雇的情况下,城市的失业率也居高不下。

  这些假说都是从结构性因素而非周期性因素来寻找中国通货紧缩的原因。物价最终决定于供求平衡,因此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角度来思考这些结构性因素是有益的。如图所示,前者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向左方移动,而后者应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向右方移动。就中国的例子而言,生活不安说、收入分配不平等说以及惜贷说主要缘于需求方面的原因,而竞争加剧说、劳动生产率提高说以及劳动力过剩说则可视为缘于供给方面的原因。

  虽然现实情况是需求和供给双方因素同时产生作用的结果,但按哪一方的影响较大,会生产不同类型的景气状态。具体来说,当前者比重较大的时候,就会形成生产和物价双双下降的“恶性通货紧缩”,反之,就会形成物价下降而生产增加的“良性通货紧缩”。结合当前物价和生产走势情况看,日本处于需求不足的“恶性通货紧缩”状态,相反中国则处于供给能力扩大的“良性通货紧缩”状态。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从供给角度而非需求角度来探求中国的通货紧缩的原因,就可解开为什么中国会出现通货紧缩和高速增加同时并存之谜。

图 良性通货紧缩和恶性通货紧缩

2003年2月21日
>> 日本语原文

2003年2月21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