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外净资产每年持续增加,2012年底达到1.74万亿美元,规模仅次于日本的3.4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随着中国资本交易自由化的深化,"中国资金"(China money)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将起到越发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态化的"双顺差"
海外净资产是通过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的积累形成的。在概念上,经常项目收支与按照GDP计算的国内储蓄减去国内投资后的净出口基本上一致(注1)。中国由于自1994年以来,储蓄率(储蓄与GDP比)一直高于投资比率(投资与GDP比),因此经常项目收支基本持续出现顺差,其与GDP的比率在2007年达到了10.6%的峰值(参见图1)。

中国不仅经常项目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也基本保持顺差(注2)。由于这种"双顺差"的积累,外汇储备每年不断增加(参见图2),截至2012年底为止,规模已达3.39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中国的对外资产负债结构与日本大相径庭
中国和日本都是巨大的净债权国,但是对外资产和负债的结构存在以下几个较大差异(参见表1)。

首先在资产方面,日本民间对证券投资的比重较高,而中国以政府对外汇储备的运用为主。2012年底,在中国的对外资产中,外汇储备达3.39万亿美元,占整体的65.5%。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虽然近年来不断增加,但分别只占整体的9.7%和4.6%。与此相比,在日本的对外资产中,证券投资所占份额达46.1%,大大高于外汇储备的16.5%和直接投资的13.6%。
另外,在负债方面,日本的证券投资比重较高,而中国以直接投资为中心。直接投资的流入,不仅提供了资金,而且通过技术转让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底,在中国的对外负债中,对内直接投资为2.16万亿美元,占整体的62.8%,大大高于证券投资的9.8%。相反,在日本的对外负债中,证券投资所占份额达49.4%,而对内直接投资的份额只有4.9%。
提高投资收益率成为今后的课题
从表1还可以看出,两国的对外资产和负债的结构差异还明显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高于对内直接投资,中国却与此相反。另外,在证券投资方面,日本的资产超过负债,而中国负债超过资产。而且,中国在2012年底的对外净资产只有日本的约一半,外汇储备却高达日本的2.7倍,其中美国国债的持有量也达到1.22万亿美元,超过了日本(1.11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Treasury International Capital System)。
由于中国的对外资产以外汇储备为主,集中于收益率相对较低的债券,而对外负债却以高成本的直接投资为主。因此,尽管是净债权国,但投资收益的支出却高于收入,2012年的投资收益收支赤字达574亿美元。实际上,据推算,2012年中国的对外投资收益率为3.0%,大幅度低于对内投资的6.6%(注3)。对于中国来说,通过改变对外资产结构来提高投资收益率是当务之急。
资本交易自由化将会带来资金流变化
中国这种导致低收益率的对外资产和负债结构,是资本交易依然受到严格限制的结果,预计今后随着资本交易自由化的深化,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政府把制定推进资本交易自由化的具体方案作为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2013年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届时,很有可能会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的报告"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2012年2月)的建议。该报告沿袭了以前提出的资本开放顺序,即"①先流入后流出;②先长期后短期;③先直接后间接;④先机构后个人"。围绕资本交易自由化,针对今后10年,提出了由下述三个阶段构成的路线图。
(1)短期安排(1–3年):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
(2)中期安排(3–5年):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3)长期安排(5–10年):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
如果实现了这些建议,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角色将从政府运用外汇储备转变为民间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而且,预计中国企业会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直接投资也不再是从国外单向流入中国,这会使双方变得更为均衡。再者,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中国的证券市场将成为重要的投资对象,同时,"中国资金"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强。
2013年7月3日登载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