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民工荒”显示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
——产业升级的契机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经济复苏重新引起劳动力不足

  在中国,随着经济复苏,从去年夏季以来,劳动力供求紧张,"民工荒"现象越来越显著。"民工荒"从2004年开始出现,但由于受到雷曼危机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所以暂时得到了缓解。然而自从2009年夏季以来,城市地区的求人倍率基本上恢复到了经济危机以前的水平,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再次紧张起来(参见图1)。

图1 因经济复苏得到改善的就业形势
图1 因经济复苏得到改善的就业形势
(注)中国城市地区的求人倍率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管辖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每季度公布的《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根据大约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招聘人数与求职人数之间的比例计算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作

  民工荒的现象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尤为严重,其中在深圳,城市地区的求人倍率从经济衰退最严重的2009年第一季度的0.94倍,上升到2009年第四季度的1.72倍,供求差也从供大于求的10.3万人转变为求大于供的81.9万人(招聘人数为194.4万人,求职人数为112.5万人)(深圳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网,《深圳市2009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http://jobsz.com/lsshr/MainAction.action?ActionType=content&id=229)

  出现劳动力不足是由于经济复苏加上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加速,以及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化,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

中西部经济发展加速

  首先是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加速,2007年以来,经济增长率超过了东部。特别是雷曼危机之后,对国外市场依存度较高的东部因以出口为中心而受到了严重打击,与此相比,中西部由于受惠于2008年11月公布的高达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政策,增长率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参见图2)。

图2 转变为"西高东低"型的经济增长率(2009年)
转变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制作

  受其影响,农民工的流动出现了从集中于东部向中西部分散的趋向。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09年在东部打工的农民工人数同比减少了888万人(同比减少8.9%),为9076万人(参见表1),其中,在加工型出口企业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同比减少了22.5%。相反,在中部和西部分别增加了618万人(同比增加33.2%)和775万人(同比增加35.8%),达到2477万人和2940万人。而且,2009年各地区的工资上涨率,中部(5.9%)和西部(8.3%)也高于东部(5.2%),从工资水平(按月计算)上来看,东部为1442元,中部为1350元,西部为1378元,地区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因此很多中西部的农民已不再愿意离乡背井去东部打工了。

表1 各地区的农民工人数与工资水平(2009年)
表1 各地区的农民工人数与工资水平(2009年)
(注)全国总计农民工人数中除东部、中部和西部外,还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国外的人数。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0年3月19日

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

  另一方面,中国逐渐接近刘易斯转折点,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充分就业(参见图3)。从1980年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给人口年龄结构带来了重大变化。最初由于生育率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现在老龄化开始加速,预计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高峰之后将会逐渐下降(参见图4)。而且,迄今为止多达1.5亿人的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也在逐渐消失。

图3 劳动力从剩余转向不足
图3 劳动力从剩余转向不足
(资料来源)笔者制作
图4 中国的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
图4 中国的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
(注)5年平均
(资料来源)根据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8 Revision制作

  从下述情况来判断,刘易斯转折点可能确实已经迫近。

  第一,农民工劳动力不足出现长期化,以前仅限于东部的劳动力不足出现向中西部扩大的趋势。而且,劳动力不足并非只集中于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还在向非熟练工人扩大。

  第二,到1998年为止,实际工资上涨一直大幅度低于GDP增长率,但是从1998年以后,两者关系发生了逆转(参见图5)。有研究认为,特别是近年,农民工的工资上涨率已超过了城市正式员工的工资上涨率(蔡昉"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蔡昉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第六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图5 实际工资上涨率超过了GDP增长率
图5 实际工资上涨率超过了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9制作

  第三,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于2005年在全国17个省的2749个村庄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农村依然有大约1亿多人的剩余劳动力,其大多数是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中老年劳动力,能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青壮年劳动力正逐渐枯竭(韩俊、崔传义、范皑皑,"农村剩余劳动力微观调查",蔡昉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第四章))。在这个调查中,"3/4的村庄认为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外出"。

  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政策的优先顺序估计也将从重视就业向重视生产率转变。一旦从必须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一制约中解放出来,中国就将从劳动集约型产业"毕业",以向附加值更高的领域转移经营资源的形式,加速产业升级。工资和汇率的上升,将会通过向节省人力投资和开拓新业务领域等的企业经营战略,促进相关产业的重组。最近,在中国,劳动集约型产业陷入衰退,而另一方面,汽车和钢铁等重工业却实现了飞跃发展,产业升级稳步前进(参见图6)。

图6 产业升级示意图
图6 产业升级示意图
(资料来源)笔者制作

2010年4月28日
>> 日本语原文

2010年4月2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