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年内就有超出1万亿美元的势头。其中相当一部分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借给美国政府,间接助长了美国的消费过剩和与其相伴的贸易赤字。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农村为中心、至今仍拥有近1亿日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从公平和效率的观点出发,比起将巨额外汇储备借给美国,中国更应该将其用作解决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首的贫困问题的资金来源(注1)。前者不过是"锦上添花",后者可谓"雪中送炭"(注2)。
中国的目标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构筑"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巨额资金。其中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今年开始实行的第11个五年规划也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构想,但如何保证资金来源仍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虽然正在推行撤销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但由于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不够充分,出现了很多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状况反而恶化的状况。如果将一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充实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及养老金基金,不仅农村和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会缩小,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强也有助提高整个国家的潜在增长率。诚然,对农业给予补贴是受到WTO严格限制的,但将公共资金用于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不违反WTO规则。
将外汇储备作为财政资金加以利用时的具体方法可以是政府发行国债,从中央银行筹措美元资金。为了在国内使用这笔资金,政府必须将筹措到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届时中央银行再以干预市场的形式回收投入到市场上的美元与否,会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表)。

首先,在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回购融资给财政部门的美元(通过市场干预或直接交易的形式)时,外汇储备恢复到最初水平的同时,货币供给(基础货币)将增加相当于中央银行承销的国债部分的额度。这无非是政府资金来源的货币化(Monetization),必然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
反之,在中央银行不回购融资给财政部门的美元时,由于受到市场抛售美元和购买人民币的压力,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但因为货币供给没有变化,所以物价保持稳定。伴随着"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计算的)农产品价格下降,因而农民的收入难免减少,但是如果政府利用外汇储备创造的资金来源,积极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那么应该能够给予农民充分的补偿。如果与"人民币升值"促使的贸易盈余缩小以及贸易摩擦的消除结合起来考虑的话,外汇储备用于解决三农问题,将会具有纠正对外不均衡和国内收入差距的一箭双雕的效果。
2006年8月23日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