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出“最优规模”

关 志雄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加入了世贸组织(WTO)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直接投资流入都在增多。受此影响,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盈余规模双双扩大,中国当局正面临着让外汇储备继续增加还是上调汇率的两难选择。

  中国官方宣称采用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中央银行每天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几乎毫无变化,人民币实际上紧紧地钉住了美元()。正如当前情况那样,当人民币汇价水平设定得比较低时,就会导致美元供大于求,于是当局通过"干预"来吸纳多余的美元,结果导致外汇储备增加。而如果采用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当局对市场不进行干预,其结果就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而不是外汇储备的增加。

  毋庸置疑,作为稳定货币的手段,外汇储备是需要的,但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其保有是有成本的。无容讳言,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由于拥有丰足的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贬值。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海外筹措资金时要被强加风险溢价,从而必须支付高昂的利息,但如果把外汇储备投向流动性高的"安全资产"美国TB(财政部证券),则只能获得不足2%的收益率。这种利息上的"收益逆差"现象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越多损失越多。而且,收益从低收入的中国转而流向了高收入的美国。这些资金原本应该用于具有更高收益率的国内投资,而非向美国融资,这样,不难发现保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

  在考虑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的时候,除了资金筹措成本与运用成本的利差因素外,关键取决于进口量、短期债务的规模和资金流动的自由度等因素。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很大,超过了2300亿美元,接近一年的进口规模(一年2435亿美元,2001年的实际情况),是短期债务(17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的14倍。而中国至今依然对资本流动加以严格限制,因此,外汇储备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其最合适的水平。在外汇储备增多和上调汇率的折衷方案上,当局应把重心由前者转向后者。

  有人把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误解为中国国力的上升的象征,然而真正强大的国家并不过分看重外汇储备。作为全球一霸,美国的外汇储备只有565亿美元(截止到2002年3月,相当于美国半个月的进口规模),仅相当于中国的四分之一。这是因为美元是关键货币,美国平时能够用自己本国货币美元来借款,而在紧急情况下也只要美联储不停地印刷钞票,就能够发挥其作为最终贷款人的作用。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大量拥有美国政府的债权,可以成为增强对美外交谈判实力的手段。但是,中国的经济规模目前毕竟只有美国的一成,相对处于弱势,对美国政府的融资反而会被美国劫为"人质"。因此,从政治方面考虑,中国也应在减少外汇储备的同时,将其分散地投资于美元以外的货币。

2002年6月14日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外汇制度由外汇管理制度和汇率的决定机制组成。中国在1996年12月,接受了IMF(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款,承诺不以减少国际收支的逆差等为理由限制外汇交易。以此为契机,以进出口为主要内容的经常项目实行了大幅度的自由化,但对资本交易,目前仍加以严格限制。在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下,除去保有一部分外汇存款外,所有的外汇收入原则上都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外汇银行进行结算(与人民币兑换)。在另一方面,有关进口等经常交易的支付项目,只要提供证明文件,就可根据需要自由地从银行购汇。银行间的外汇市场是外汇交易的场所,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至今仍由中央银行加以决定,并成为银行与顾客进行外汇交易汇率的基准。

相关文章

2002年6月7日 《人民币正面临升值压力》

2002年6月1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