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地区差距已经超过了允许范围——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依然漫长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中国的地区差距与世界各国比较是明显偏大的。若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相当于日本的都道府县)按照2004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顺序进行排列,最高的上海已经达到5165美元,而最低的贵州只有492美元,其差距超过10倍(见图1)。对以构建“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的胡锦涛温家宝政权来说,纠正这种地区间差距是重要课题。

  地区差距的扩大除了自然和地理原因、历史和文化原因、经济基础与市场潜力的差异等客观理由之外,也反映了经济体制和政策的选择与发展战略。特别是那些率先被指定为对外开放地区、受到引进外资恩惠待遇的沿海地区实现了达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实际上,按照2004年的数字,如果将东部(人口为5.41亿人)的人均GDP定为100,那么中部(人口为4.54亿人)为52.0,西部(人口为2.99亿人)降低至39.6(见表1)。而且,农业就业者比重越高的地区,人均GDP就越低的倾向也非常显著,地区差距问题与农村和城市间的差距问题相同,可以看作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的关系(图2)。

  就中国过大的地区间差距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提出,在“一个中国”存在着“四个世界”(《中国终将超过美国》PHP研究所)。换言之,中国目前同时存在着(根据购买力平价)收入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北京、上海、深圳等第一世界(占全国人口的2.2%),超过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第二世界(占全国人口的22%),只有发展中国家水平的中部省份所代表的第三世界(占全国人口的26%),以及属于贫困地区的贵州、西藏等中西部省份所代表的第四世界(约占人口的一半)。

  在这样的“四个世界”之间,不仅人们的收入方面,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通过将人均收入、识字率、平均寿命等综合而成的人类发展指数为基准,将中国与世界各国相比较,中国在被调查的177个国家中排名85位,大致居于正中间。并且,在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先进的上海和北京已经分别达到了葡萄牙(第27位)和阿根廷(第34位)的水平,与此相对应,最为落后的贵州省只有纳米比亚(125位)的水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05年版)。处于中间位置的广东省相当于马来西亚(61位)的排名(图3)。

  因此,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成果并没有惠及全体国民。为了纠正这种地区差距,2005年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加入了“继续推进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同时提出了“形成东中西部携手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的方针。正如笔者再三强调,其主要内容是构建确保物品、人员和资金自由移动的统一市场(国内版FTA),按照比较优势构建分工体制(国内版雁形布局),以及利用中央预算进行地区间的财政转移(国内版ODA)。

图1 中国各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2004年)
Highslide JS
(请点击放大)
图2 与农业就业者比重成反比例的各省人均GDP
图2 与农业就业者比重成反比例的各省人均GDP
(出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绘制。
图3 从人类发展指数看中国的地区差距
图3 从人类发展指数看中国的地区差距
(注)( )内为在世界上177个国家中的排名。
(出处)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5

2005年11月29日
>> 日本语原文

2005年11月29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