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中日互补关系:2000年以后的变化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9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00年以后仍然保持7-8%的高增长率,2001年12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2002年中国的出口总额比2000年增加了3成,当年接受的国外直接投资额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认为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并且开始出口IT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已经对日本企业构成威胁。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专门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而日本则专门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曾经多次指出,中日两国间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但是两国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在2000年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此,我们运用美国2000年和2002年进口统计对过去两年的中日之间互补与竞争关系的变化加以验证。

  首先说明一下分析的框架。如果按从低技术向高技术的顺序将成品从左向右进行排列,我们可以分别用两座山来表示日本与中国的出口。山的大小代表出口规模,其位置越向右侧靠近,则表示出口结构的水平越先进。两山重叠部分占日本一侧比例越大,则表明对日本而言与中国的竞争越强,相反越小则互补关系越强。从时间推移来看,两国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取决于表示两国各自出口规模分布的大小和位置的变化。具体而言,从日本来看与中国的竞争度,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升级而上升,随着日本的出口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升级而下降。

  按照这一框架,运用美国从中国和日本的进口数据,具体地进行数字分析可以发现,在美国市场上,对日本而言,与中国竞争的制品范围由2000年的16.3%上升至2002年的20.5%(见表)。竞争度的提高主要反映了中国出口规模增大,而日本的出口规模缩小。当然,在当前情况下,表示两国出口结构的分布相距较远,日本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而中国出口中低附加值产品的分工非常明确。在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里,很难看到中日两国间的竞争,日本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这一传统的模式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随着中国出口产品分布的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也在逐渐增多。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改变出口结构分布,出口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日本今后如果采取保护与中国处于竞争关系的中低附加值产业,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将停滞不前,与中国的竞争部分将进一步增大。这无论对日本而言还是对中国而言,都不是上策。日本为了自身和他国而应选择的策略不是阻止他人从后面追赶上来,而是进一步开辟新的领域。这样的话,中日两国间的互补关系今后将继续得到维持,双方也能从相互的贸易中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

表 日本与中国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度
表 日本与中国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度
(出处)根据美国的进口统计计算(以HS10位分类,以约10000个工业制品为对象)
图 在美国市场上中日两国所有工业产品的竞争关系
图 在美国市场上中日两国所有工业产品的竞争关系(2000年)
图 在美国市场上中日两国所有工业产品的竞争关系(2002年)
(出处)根据美国的进口统计制作

2003年9月12日
>> 日本语原文

2003年9月12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