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私家车热的背后――原因在于贫富不均而非收入的上升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汽车进口关税的大幅度下调以及外国汽车厂家大举增加对华投资,中国出现了私家车热。由于价格下滑,今年上半年轿车的销售量达84万辆,比上一年增加了82%。同时,对轿车的需求也由过去以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公务用车为主,转向个人消费。然而,汽车价格虽然下降了,但对普通百姓而言,私家车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比如,国产本田雅阁牌轿车的销售价格为25万元(约合400万日元),相当于中国人二十几年的年平均收入。即便如此仍然供不应求,从订购到交车需要长达10个月的时间。那么,这种购买力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般而论,国民的购买力随着收入而上升。的确,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国民的收入大幅度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00美元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000美元。而且,而且中国的物价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同样是1000美元,在中国的实际购买力更大。但是,在中国,廉价的是服务等非贸易商品,而工业制品由于受进口关税的影响,大多高于国际价格。国产的本田雅阁牌轿车价格比日本国内的价格高出六成,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由于便宜而畅销。

  另一方面,与销售势头火暴的汽车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消费从整体上缺乏旺盛的活力。这种消费类型实际上反映了收入不均,而非收入的上升。毕竟不会有人动用二十几年的收入来购买汽车。大部分购买汽车的都采用现金交易,而不使用贷款,由此也可以看出,购买者还只是在人口中占有很小比例的富裕阶层。当然,中国的人口达13亿,哪怕只有1%,其规模也达1300万人,因此,对厂家而言,中国依然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进行的“城市家庭财产调查”揭示了这种汽车保有的实际情况。调查显示,平均起来,每100个家庭的汽车拥有量仅为3辆,而年收入在8万元至10万元的家庭则拥有38辆,10万元以上的家庭则拥有65辆。该调查还显示,“股份制企业的领导”和“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分别占抽样的0.6%和1.2%)占据了富裕层的核心。在“股份制企业的领导”中,有许多是近年来在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中一夜之间聚敛了大量钱财的政府和企业干部。受此影响,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基尼系数若按收入计算则为0.32,相比之下,按财产计算则高达0.51。由此可以推断,在私家车的购买者当中,除了高收入者以外,更多的是应称为暴发户的有产阶级。

  对许多人而言,购车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非有车所带来的方便。这相当于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揭示的“炫耀性消费”。在收入与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的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私家车热所反映的,与其说是中国经济的繁荣,不如说是经济发展的失衡。

2003年8月8日
>> 日本语原文

2003年8月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