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青岛别墅热是繁荣还是泡沫经济的象征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青岛素有中国的瑞士之称,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个闻名遐尔的旅游胜地。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诸如海尔、青岛啤酒等中国代表性的企业。青岛正在成为一座在生产和消费方面充满魅力的城市。

  从青岛空港进入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沿海岸线鳞次栉比的三层小楼,这一景致一直到市中心的市政府大楼连绵不断,其数量不足一万,也有数千幢。而且,众多的新开工项目仍在进行之中,这股建设热潮止于何处,无人知晓。乍看起来,这一现象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繁荣,但是在向当地人士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内情之后,脑中不由得浮现出中国泡沫经济的影子。

  首先,这些三层小楼并不是用于住宅,而是作为别墅销售。实际上,这一地区到了夜晚便漆黑一片,人影难觅,仿佛一座鬼城,这样说并不过分。按理说,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必然会有很多房子卖不出去,然而听说大多数都销售一空。虽说是别墅,实际上很多房屋的主人自己并不居住,而是在募集租房人。显然,购房的动机是预期价格上涨。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而帆船比赛计划在青岛举行。于是,这便成了人们投资的一个课题,众多的资金流入了青岛。

  如此充满人气的疗养胜地,其别墅价格自然不菲。有的地方每平方米标价1万元。按平均面积200平方米计算,每幢小楼就达200万元。在庆幸中国在富裕起来的同时,又担心财富愈来愈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地区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与很多发展中国家资金大量流向海外的情形相比,中国毕竟还只是留在了自己的海岸线一侧,这又多少给人一丝慰藉。

  针对青岛出现的别墅热,当地几乎没有人把它看成是泡沫。他们的理由是既然存在对别墅的"实际需求",而且购房资金又不依赖银行融资,即使价格下跌,也不会形成不良债权。然而,投资收益率非常低,宝贵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与泡沫又有何区别?从80年代后半叶的日本和90年代后半叶的美国的经验中,也可以发现,泡沫只有在破灭以后,人们才能认识到它的存在。遗憾的是,人们善于总结自身的经验,却不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愿中国不要重蹈日本和美国的复辙。

2002年10月4日
>> 日本语原文

2002年10月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