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现地生产、现地销售”不是对华商务的唯一模式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分水岭,日本媒体对中国的定位正在由“世界的工厂”转向“世界的市场”。受此影响,日本企业对华商务的重点也逐渐从把中国发展为出口的生产基地,转向在当地销售。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经济在各个领域相互补充,成功的商务模式应该不止一个。各个企业应该不为潮流左右,充分认识彼此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对华战略。

  在制定对华战略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一个问题,市场的优势与生产的优势分别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中国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日本,并不表明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都低于日本。目前,中国既不拥有自己的品牌,也不拥有技术,其产品的竞争力只能依赖廉价的劳动力。相比之下,日本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仍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虽然中国的收入水平正在迅速提高,但毕竟还是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左右的发展中国家,消费结构也与发达国家迥然不同。因此,就中国是“工厂”还是“市场”这一问题,不同的企业会作出不同的回答。

  如果以 “是工厂还是市场?”这一问题为核心考虑,日本企业应采取的战略可以分成以下四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假如中国在生产上拥有优势,日本在市场上拥有优势,那么选择在中国生产,向日本出口便是上策。第二种情形,假如中国在生产和市场两个方面都有优势,那么日本就应选择现地生产和现地销售。第三种情形,假如中国仅在市场方面占有优势,而日本在生产上占有优势,那么选择在日本生产,向中国出口较为有利。汽车等机械产业当属此类。最后是第四种情形,假如日本在生产和市场两个方面都有优势,那么日本企业就应专心从事在国内的生产和销售。

  在考虑对华商务的时候还有一点,就是充分认识直接投资和贸易的替代关系,而且两者之间具有很多形态。如果进行直接投资,进入当地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出资比率,贯彻自己的经营方针,但与此同时,风险也会相应增大。当然,如果只是通过贸易的形式进行买卖,其风险相应较小。因此,不论把中国看作工厂,还是看作市场,都没有必要全额出资,或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工厂。如果象第一种情形和第二种情形那样,日本企业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那么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如(1)直接从中国企业采购,(2)与中国企业签订OEM合同,以自己公司的品牌销售产品,(3)与中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进行生产,(4)完全独资进行直接投资,等等。其中,也有象优衣库公司那样,自己拥有销路,并不出资,只是以市场优势为后盾,向承包公司贯彻自己的经营方针。而象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形那样,在日本企业瞄准中国的市场时,千万不要忘了除了在现地生产之外,在日本生产向中国出口也是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方法。

  因此,在考虑对华商务的时候,日本企业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这一模式。要想成功,就不要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协调行动,为避免与原本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同行犯同样的错误,就应在前进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务模式。

图 日本企业对华商务模式——以工厂和市场为核心
图 日本企业对华商务模式——以工厂和市场为核心

2003年7月25日
>> 日本语原文

2003年7月25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