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利用长假刺激经济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应从拉法曲线的误导中吸取教训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中国又迎来了一个春节。包括春节在内,中国每年有三次长假,中国人每年的休假天数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政府希望通过长假扩大内需,进而提升景气效应。但是,从其对供给的影响看,长假意味着劳动时间的缩短,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我的这一观点在去年国庆节前的9月26日在《中华工商时报》发表以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反驳我的观点,认为让工人休息可以提高效率,产量反而会增加。这种逻辑与80年代初美国里根政权实施减税政策的理论根据"拉法曲线"()同出一辙。换言之,它隐藏着误导政策的危险性。

  拉法曲线的横轴代表税率,纵轴代表税收,如图所示,呈山的形状(图1)。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的税率水平以下,政府为了增加税收而提高税率,税收会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增加,但当税率超过这一特定的税率水平以后,经济主体的大部分收入就会被应征入税,从而丧失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其结果是生产乃至收入下降,导致税收反而减少。最坏的情况是,当税率为100%的时候,就会无人工作,税收也就变成零。因此,当税率处于拉法曲线右侧的高税率区域时,通过下调税率增加税收的政策在理论是可行的。

图1 拉法曲线 图 拉法曲线

  劳动时间与产量的关系也可用同样的曲线加以表述(图2)。在某一特定的水平以下,产量随劳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超过这一水平以后,由于劳动过度,就会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产量反而会减少。其极端的例子是,当长时间劳动,出现"过劳死"的时候,产量就变成了零。

  因此,缩短劳动时间对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对象国家处于曲线的左侧还是右侧,两者效果完全不同。如果属于前者的情形,减少劳动时间以后,产量也会随之下降,而在后者的情况下,减少劳动时间以后,产量反而会增加。中国已经实行每周双休制,再加上其他节假日,已经是一个休假天数较多的国家,因此认为其处于曲线的左侧而非右侧更为自然。在这种情况下,长假导致劳动时间的缩短,也就意味着生产乃至收入的下降,因此,是否会带动需求的扩大尚有疑问。即使需求增加了,各个家庭要么取出存款,要么举债用于消费。

图2 劳动时间与产量的关系 图 劳动时间与产量的关系

  80年代前期,美国里根政权误认为当时的税率和税收的关系处于拉法曲线的右侧,实施减税政策。结果,事与愿违,税收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度减少,财政赤字规模迅速扩大,导致利率攀升,对外债台高筑。这一例子表明,根据错误的形势判断制定政策,会付出非常高的代价。中国尚处于发展过程中,若能运用后发优势,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确实很大。但在做法上不是缩短劳动时间,而只有通过对教育、基础设施和研究开发的投资等加强供给的政策,才能够最终得以实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每个国民付出加倍的努力,除此之外,别无他路,"不劳而获"的天真想法应加以摒弃。

2003年1月30日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拉法曲线,即“超税率减税曲线”,是由美国总统林肯的经济顾问拉法(Laffer)教授提出的。这一曲线表示,当税率超过某一水平以后,提高税率反而会使税收减少。

相关文章

2002年5月10日 《实施长假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2003年1月30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