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低工资是中国经济的优势吗?

关 志雄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当前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的工资水平在国际上比较便宜,因而“中国制造”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的企业之间也蔓延着一种消极的气氛,它们认为由于中日两国间的工资差距,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最终都无法胜过中国企业。但是,中国的低工资即使赋予劳动密集型产品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就产业整体而言,反而说明了中国缺乏竞争力,因此决不会对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拥有优势的日本构成威胁。

  很明显,一国的产业竞争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工资水平。假如“低工资等同于高竞争力”这种单纯的逻辑成立,那么孟加拉、索马里等工资水平低于中国的国家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在中国国内的投资就应该更加集中于落后的内陆地区,而不是沿海地区。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倾向。因此,在判断竞争力的时候,至少必须综合劳动生产率因素加以考虑。也就是说,在那些工资相对生产率而言比较便宜的国家,竞争力很强,而在工资很低但生产率更低的国家,竞争力反而很弱。

  从这一观点看,作为竞争力的指标,相比工资水平本身,扣除了劳动生产率的单位劳动成本更具有参考性。比如,虽然中国的工资水平只有美国的2.1%,但是劳动生产率也只有其2.7%,因此单位劳动成本就是美国的76.9%(2.1/2.7),两国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见表1)。如果综合考虑中国在资本成本、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那么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将进一步弱化。

  在进行国际比较的时候,计算单位劳动成本必须采用同样的货币单位(比如美元),因此也就受到汇率波动的左右。例如,我们不妨看一下中国为扩大出口而下调人民币汇率后的情形。受汇率下调影响,换算成美元以后,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下降,竞争力也随之提高。但这种效果充其量只是一时性的,随着时间推移,国内的物价和工资上涨将会抵消竞争力的上升。在此影响下,从中长期看,工资水平基本上与劳动生产率联动,两者不会出现很大的背离。

  从横向比较,也可看出工资与生产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递增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的国家,工资水平越高(见图1)。这表明发达国家由于生产率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工资水平也高,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率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弱,工资水平也低。这样,在由生产率代表的“绝对优势”方面,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明显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在此情况下,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时候,中国只能按照“比较优势”专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或者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由于中国在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即使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也不会出现工资水平上升压力,因此该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可见的将来仍能维持其竞争力。但是,在这种状况下,对中国企业而言,合理的战略应是追求“劳动投入的扩大”而非“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低工资也可能会成为延缓产业升级的原因。

  其结果是,只要产业竞争力不得不依赖于低工资,即使中国能够成为“工业大国”,也无法在产品规格、品牌和核心技术等具有高附加值领域成为具有支配地位的“工业强国”。再者,国民生活水平大大地依赖于工资水平,因此对中国而言,与其把低工资看成是优势,不如将其理解为弱势。

表1 各国单位劳动成本:与美国的比较
表1 各国单位劳动成本:与美国的比较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组织、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图1 按劳动生产率折算的各国工资率:同美国的比较
图1 按劳动生产率折算的各国工资率:同美国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表1绘制而成

2002年8月30日
>> 日本语原文

相关文章

2002年4月26日 《中国制造的背后》

2002年8月30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