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从GDP规模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崛起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1980年至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达9.7%,大大高出主要国家以及世界增长率(图1)。从1980年至2015年,中国的GDP规模从3,029亿美元增加到10万9,828亿美元(36.3倍),名义GDP(换算为美元)世界占比从2.7%上升为15.0%(图2)。人均GDP也从306.9美元增加到7,989.7美元(26.0倍),世界排名从139个国家中的第127位跃居为189个国家中的第76位(注1)。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与主要国家及世界的比较

——与主要国家的比较

将1980年以后中国的GDP和人均GDP的变化与印度、日本、美国几个主要国家加以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崛起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注2)(表1)。
GDP(10亿美元) | 人口(百万人) | 人均GDP(美元) | ||||
---|---|---|---|---|---|---|
1980年 | 2015年 | 1980年 | 2015年 | 1980年 | 2015年 | |
中国 | 302.9 | 10,982.8 | 987.1 | 1,374.6 | 306.9 | 7,989.7 |
印度 | 189.4 | 2,090.7 | 685.7 | 1,292.7 | 276.3 | 1,617.3 |
日本 | 1,087.0 | 4,123.3 | 116.8 | 126.9 | 9,308.9 | 32,485.5 |
美国 | 2,862.5 | 17,947.0 | 227.6 | 321.6 | 12,575.6 | 55,805.2 |
GDP比(%) | 人口比(%) | 人均GDP比(%) | ||||
---|---|---|---|---|---|---|
1980年 | 2015年 | 1980年 | 2015年 | 1980年 | 2015年 | |
中国/印度 | 159.9 | 525.3 | 144.0 | 106.3 | 111.1 | 494.0 |
中国/日本 | 27.9 | 266.4 | 845.3 | 1083.0 | 3.3 | 24.6 |
中国/美国 | 10.6 | 61.2 | 433.6 | 427.4 | 2.4 | 14.3 |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pril 2016"制作 |
长期以来,中印两国人口多、人均GDP低、GDP规模小。1980年,中国的人均GDP(306.9美元)与印度(276.3美元)基本持平。然而到了2015年,中国是印度的(1,617.3美元)4.9倍。另一方面,从1980年到2015年,印度人口从6.86亿增至12.93亿(增幅为88.5%),增速超过中国(中国从9.87亿增至13.75亿,增幅为39.3%),但GDP规模的增长不及中国,两国差距从1.6倍扩大到5.3倍。预计印度在不久的将来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中国早已领先印度成为经济大国。虽然印度2015年的GDP实际增长率高于中国,有望称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但在现阶段其GDP规模尚小,牵引力有限。
在东亚地区,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80年,中国的GDP规模只有日本的27.9%,但在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后增长率继续大幅领先日本,加上日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2015年中国的GDP规模为日本的2.7倍,差距继续拉大。从1980年到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从只有日本的3.3%上升到24.6%。日本在整个东亚地区和本地区(日本、NIEs、 ASEAN4和中国)的份额从1987年的峰值74.1%降至2015年的21.2%,而中国从1994年的谷值8.3%上升到2015年的56.5%(图3)。此外,由于中国的飞跃发展,东亚地区的GDP规模超过了美国和欧盟(EU)(表2)。

1980 | 2000 | 2015 | ||
---|---|---|---|---|
美国 | GDP(10亿美元) | 2,862.5 | 10,284.8 | 17,947.0 |
占世界GDP份额(%) | 25.8 | 30.9 | 24.5 | |
欧盟 | GDP(10亿美元) | 3,755.4 | 8,829.6 | 16,220.4 |
占世界GDP份额(%) | 33.8 | 26.5 | 22.2 | |
东亚地区 | GDP(10亿美元) | 1,733.5 | 7,588.0 | 19,451.6 |
占世界GDP份额(%) | 15.6 | 22.8 | 26.6 | |
(注)欧盟在3个时点均按28个成员国计算;东亚地区包括日本、中国、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和东盟四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 | ||||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pril 2016"制作 |
中国的GDP规模虽然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人均GDP还未超出中等收入国家的范围。中国的GDP何时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是今后关注的焦点。
1980年,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10.6%,人均GDP只有美国的2.4%,而到了2015年,分别升至61.2%和14.3%(注3)。中国实际GDP的增长率预计今后仍将大幅度高于美国。由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升,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将逐渐升高,中美间的差距将会缩小。再过10年左右,中国的GDP规模很可能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然而,考虑到中国人口远多于美国,即使GDP规模超过美国,人均GDP仍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很长时间。
2016年7月7日登载
>> 日本语原文
- 脚注
-
- ^ 本文使用的各国GDP和人口的数据均引自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pril 2016。该数据库2015年的数据几乎囊括了全部国家和地区,但越是以前的数据,未纳入统计的国家和地区也越多,因此上溯到1980年代时,可比较的国家和地区很少,全部国家和地区总和的“世界”GDP和人口也低于实际规模。
- ^ 在对经济规模进行国际比较时,通常把对象国的名义GDP(按本国货币计算)换算为美元(使用该国货币兑美元汇率)。考虑到名义GDP可以分解为实际GDP与显示物价变化的GDP平减指数,以美元计算的GDP会随着①GDP实际增长率、②GDP平减指数的上升率、③本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而变化。
- ^ 中国在19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后,虽然GDP增长率大大超过美国,但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大幅贬值,直至1994年中美GDP差距始终没有缩小。中国的GDP真正开始追赶美国是在人民币下调告一段落的1995年以后,尤其是2005年到2014年,随着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中美GDP差距迅速缩小。
- 相关文章
-
- 2013年11月6日《实事求是》栏目 “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回顾与展望”
- 2013年5月18日《世界中的中国》栏目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文)
2016年7月20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
-
新冠疫情蔓延引发中美关系全面对立
——美国总统大选之后紧张局势会否缓解?2020年9月16日[实事求是]
-
中国是否需要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
——基于现代货币理论的建议未获支持2020年7月 1日[实事求是]
-
向市场化迈进的中国农村土地改革
——聚焦新《农村土地承包法》与新《土地管理法》2020年5月 7日[实事求是]
-
中国经济面对新冠疫情考验
2020年3月12日[实事求是]
-
中国的让步促成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
——仅靠扩大进口,无法终结中美贸易战2020年3月 5日[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