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回顾与展望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中国1978年末开始实施改革,从1979年至2012年,实现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中国的GDP规模从2002年的1.5万亿美元升至2012年的8.2万亿美元,已经达到美国GDP的一半以上。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且从2001年起,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拉动开始超出美国,2012年达到相当于全世界(3.2%)三分之一的1.1%(参见图1)。由此可见,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不断增大。

图1 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
图1 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
(注)拉动 = 经济增长率× 占世界GDP的比例(以购买力平价计算)
2012年中国的拉动(1.1%) = (7.7%) × (14.1%)
2012年美国的拉动(0.5%) = (2.8%) × (19.6%)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3的数据制作

  中国的崛起主要通过贸易和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在进行分析时,不仅要看因需求扩大产生的"收入效应",还要看因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石油等初级产品之间相对价格变化带来的全球规模实际收入转移和产业重组这一"价格效应"。

"收入效应":各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

  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占世界出口的份额从3.9%大幅上升至11.1%,进口所占份额从3.4%上升至9.8%。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进口国,与日本的差距不断拉大。

  以此为背景,几乎所有的国家在进出口两方面都对中国的依存度有所上升(参见图2)。尤其是对日本、韩国、台湾、马来西亚、越南等大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国已成为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今后,即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下降,预计也会大幅度超出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各国对中国的依存度将会继续上升。

图2 对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增强
图2 对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增强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UNCTADSTAT数据制作

"价格效应":输赢关键在于与中国的关系是竞争还是互补

中国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外资以及动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大幅增长。于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不断扩大,同时对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这种供给关系的变化不仅造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下降,而且还造成了中国的贸易条件(出口和进口的相对价格)的恶化,以及除中国之外的世界贸易条件的改善。通过实际收入的转移,其他各国也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但是受到这类"价格效应"影响的各国,赢家输家,一分为二。对与中国处于互补关系的国家(即与中国相反的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技术密集型以及初级产品的国家)来说,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其贸易条件的改善,最为典型的是发达工业国和资源国家。与此相反,与中国处于竞争关系的国家(即与中国一样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或者是初级产品的国家),其贸易条件也会走向恶化。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东盟(ASEAN)为首的新兴工业国。不过,发达工业国家的贸易条件改善会由于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资源国家的贸易条件改善会由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上升,被部分抵消。

  仔细观察从2000年到2012年各国的贸易条件,中国下降了28.2%,资源大国俄罗斯却大幅度上升了148.9%,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西则分别上升了84.8% 、29.2%、28.9%(参见图3)。另一方面,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孟加拉、菲律宾等国家的贸易条件则大幅下降。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工业国的贸易条件,虽然对中国有所改善,但对资源国家却在恶化,整体上大致保持均衡。不过,日本的贸易条件虽然对中国有所改善,但由于对资源国家大幅恶化,因此整体反而恶化。

图3 各国贸易条件的变化
图3 各国贸易条件的变化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UNCTADSTAT数据制作

  然而,最近这一"价格效应"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中国在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枯竭的背景下,劳动力短缺现象趋于明显。受此影响,不仅经济增长率下降,而且比较优势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这将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及初级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上升。与迄今相反,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将会有利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新兴工业国,却不利于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发达工业国家以及出口初级产品的资源国家。

对各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中国的崛起,相对价格乃至各国贸易条件的变化,不仅使实际收入在国际间转移,而且还通过诱导资源配置,改变了各国的产业结构。

  首先,发达工业国家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通过直接投资转移到中国,如果没有替代它的新兴产业的成长,将会引起本国产业的空洞化。

  另一方面,资源国家因受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影响,在初级产品占出口份额上升的同时,工业产品所占份额下降。从2000年到2012年,工业产品占出口的份额,澳大利亚从23.2%降至12.2%,加拿大从63.3%降至46.2%,巴西从57.4%降至33.8%,印度尼西亚从56.7%降至35.6%(图4),这种情况与 "在发现了新天然资源的国家,出口资源使贸易盈余扩大、本国货币升值,从而导致制造业等资源以外的领域丧失国际竞争力"的"荷兰病"征兆相似。

图4 部分资源国家的工业产品占出口份额的变化
图4 部分资源国家的工业产品占出口份额的变化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UNCTADSTAT数据作成

  然而,由于中国为了应对劳动力短缺,在努力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开始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衰退产业向海外转移,使中国崛起给部分国家带来"荷兰病"的现象迎来了转机。二战后,在亚洲地区,大部分产业阶段性地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NIEs)、再向东盟(ASEAN)、最后向中国转移。这种现象被称为雁形模式,这次从中国开始的跨境产业重组,也沿袭了该模式。对大多数资源国家及新兴工业国来说,作为继中国之后的投资对象国及出口基地加入到这个雁形行列,是加快工业化发展,克服"荷兰病"的绝佳机会。

2013年11月6日登载
>> 日本语原文

2013年11月6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