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结构改革,正在争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民间的反对声音强烈。在中国,围绕加入TPP也赞否参半。中国政府在胡、温执政时代,对加入TPP持消极态度,而习近平、李克强上台后,态度转为积极。
围绕加盟的对立意见
在中国有关加入TPP的讨论焦点,主要集中于对国内产业和结构改革的影响、制定贸易规则时的话语权、以及对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影响。
反对意见认为,以美国为主导的TPP规则对中国不利,因此不应急于加入。具体理由是,①中国的农业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一旦废除关税,就有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②中国的金融体系还很脆弱,如果对外开放金融业,有可能给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③中国改善环境标准和劳工标准需要时间,因此若在还未做好准备时,仓促迎合美国的要求,就有可能导致制造业衰退加速,就业问题恶化。④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及高端服务业才刚刚起步,需要适当的政策保护,实行全面开放还为时过早。
对此,支持意见进行了如下反驳。
首先,就如同2001年中国入世,国际标准越严格,就越能倒逼国内改革。当时,人们也担心国内尚未成熟的产业会因入世而遭受打击,但事实是入世后,国内在放宽限制、推动制度改革方面取得进展,经济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说,对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目标的当下中国来说,对阻碍加入TPP的农业、金融、环境及劳工标准、高科技等领域的改革,恰好是无法回避的必经之路。
同时,加入TPP的谈判旨在改变国际经济贸易的原有规则,乃至建立新规则,因此中国只有参加谈判,才能获得话语权,才有可能争取制定对本国有利的规则。如果中国不参加谈判,不仅会被排除在制定规则过程之外,而且还将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新规则。
进而假设TPP成立但中国未加入,那么与享受关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的TPP成员国相比,中国则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其结果,不仅会失去一部分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还会导致制造业加速向TPP成员国转移。而且,如果TPP所提倡的"原产地规则"(只有出口产品中包含的非成员国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附加值低于一定比例,才能享受免除关税等优惠政策)得到适用,恐怕不单是最后的生产工序,甚至连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生产也会向TPP成员国转移。
中国政府的态度从消极变为积极
起初,中国认为TPP是美国为了牵制中国崛起而采取的手段,因此对加入TPP持消极态度,但从2013年春,习近平、李克强领导班子成立以后,态度转为积极。原因在于,新领导班子比以往更重视市场化改革和对美协调,加上日本加入TPP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中国若被排除在快要成为现实的"日美FTA"之外,将来付出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象征中国加入TPP的政策转变是2013年9月3日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希望探讨包括TPP在内的区域合作机制交流互动的发言。("李克强勾勒中国-东盟'钻石十年'打造升级版"、中新网、2013年9月3日)。中国商务部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关注TPP成员国的谈判进展,希望互换信息。同时,将在总结国内产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探讨加入TPP的可能性(2013年9月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中国商务部网站)。
此外,中国还进行了对外开放的新试验,2013年9月启动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认为,试验区包含了为加入TPP铺路的意义。加入TPP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涉及制造业,还将涉及金融等服务业、IT等广泛的产业。特别是金融等服务业,加入TPP后会受到何种影响,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忧虑。为了消除这些忧虑,首先在试验区这样的小范围内,对部分企业和产业放宽限制、试行自由化,来确认影响程度。
另一方面,美国以"承担与先行加入国家相同的高水平自由化义务"为条件,表明欢迎中国加入TPP。("TPP谈判已有的协议对日本有益、美国力挺制造业、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桑切斯"、日本经济新闻、2013年5月17日)
由此可见中美双方正在相互妥协。虽然中国加入TPP还任重道远,但通向TPP之路已经开启。
2014年1月8日登载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