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时隔三年的低增长——经济减速的同时也反映了潜在增长率下降

关 志雄
经济产业研究所 顾问研究员
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 首席研究员

  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为7.6%,是自2009年第一季度(6.6%)以来的最低水平。不过,与三年前雷曼危机后的经济衰退期相比,现在没有发生严重的失业问题。这表明增长率下降不仅反映了需求低迷这一短期因素,还反映了供给的变化带来潜在增长率下降这一中长期因素。

经济减速的背景

  2012年第二季度的实际GDP增长率只有7.6%,低于第一季度的8.1%。这不仅大幅度低于2010年第一季度12.1%的峰值,而且也远不及雷曼危机以来的平均值9.2%。造成增长率下降的短期因素,主要是国内外需求的低迷。

  其中尤其是受2010年以后相继出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住房价格持续下跌,房地产投资的增幅缩小,从去年的27.9%跌至今年1月—6月的16.6%。

  此外,受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趋缓。特别是向欧洲的出口,由于欧洲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今年以来一直低于去年的水准(参见图1)。不过,与雷曼危机后的2009年上半年相比,当时,中国向所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都大幅下跌,而现在向欧洲以外地区的出口仍然比较强劲,因此可以说,欧债危机只造成了局部的影响。

图1 中国出口的变化(分国家和地区)
图1 中国出口的变化(分国家和地区)
(注)折合成美元计算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CEIC数据库的数据制作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也有所趋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同比在去年7月达到峰值6.5%之后,于今年6月下降到2.2%。通货膨胀率是经济增长率的滞后指标,受经济减速的影响,预计通货膨胀率今后将会进一步下降。

预计今年后半年经济增长率将回升

  鉴于通货膨胀率是经济增长率的滞后指标,因此,根据增长率和通胀率分别高于或低于各自的基准值,可以把经济状况分为四个周期,即:①"低增长、低通胀"的"衰退期";②"高增长、低通胀"的"复苏期";③"高增长、高通胀"的"过热期";④"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期"(参见图2)。

图2 雷曼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各种局面
——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CPI同比)的变化

图2 雷曼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各种局面-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CPI同比)的变化-
(注)①为低增长低通胀;②为高增长低通胀;③为高增长高通胀;④为低增长高通胀。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CEIC数据库的数据制作

  如果以雷曼危机以后(2008年第四季度—2012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平均值(9.2%)和通胀率平均值(2.8%)为各自的基准值,那么中国经济在经历了①"衰退期"(2008年第四季度—2009年第二季度)、②"复苏期"(2009年第三季度—2010年第一季度)、③"过热期"(2010年第二季度—2011年第二季度)后,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进入④"滞胀期"。根据2012年第二季度的7.6%的增长率和2.9%的通胀率来判断,滞胀期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从逐月数字来看,6月的通货膨胀率(2.2%)已经低于基准值的2.8%,因此可以说,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低增长、低通胀"的"衰退期"。

  这种经济周期在以经济增长率为横轴、通货膨胀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中,形成经济增长率先行、通货膨胀率跟进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轨迹(参见图3)。这个轨迹自雷曼危机后至今,正好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图3 雷曼危机后中国的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周期变化
图3 雷曼危机后中国的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周期变化
(注)①为低增长低通胀;②为高增长低通胀;③为高增长高通胀; ④为低增长高通胀。经济周期按逆时针方向①→②→③→④→①的顺序循环。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CEIC数据库的数据制作

  受经济减速和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影响,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紧缩转为宽松。首先,在货币政策方面,从去年12月以来,中国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幅度达1.5个百分点,继而于今年6月和7月又连续两个月下调了利率。此外,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同比)从今年4月的8.0%上升到6月的17.7%,财政政策也在逐步放宽。因此,预计经济增长率将在第二季度探底后于下半年回升。但是,预计第三季度的增长率还达不到基准值9.2%,中国经济仍将徘徊在"低增长、低通胀"的"衰退期",进入"高增长、低通胀"的"复苏期"尚需时日。

虽然经济增长放缓,但就业形势依然良好

  除了需求低迷这一短期因素外,作为中长期因素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也是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其根据是与雷曼危机后的状况相比,此次在经济减速的情况下,尽管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却没有产生严重的失业问题。当年在发生雷曼危机之后,劳动力需求曾一度迅速萎缩,在城市打工的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不得不返回家乡。受此影响,"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和"PMI就业指数",在2008年第四季度大幅度下跌(参见图4),其后,这些就业指标与经济的复苏同步迅速回升。即使在经济增长再次放缓的2010年之后,就业指标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准。

图4 与经济增长率相偏离的就业指标
图4 与经济增长率相偏离的就业指标
(注1)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以在约100个城市的就业服务公共机构登记的岗位空缺除以求职人数来计算。
(注2)PMI就业指数是在PMI(采购经理指数)中反映就业状况的指标。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各季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数据制作

  一般来说,GDP增长率高出(低于)潜在增长率越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也越紧张(缓和),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和PMI就业指数也越高(或越低)。如果潜在增长率不变,受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影响,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得到缓和,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和PMI就业指数也应该下降。但是现在尽管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这些就业指标却仍然居高不下。这说明伴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标志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劳动力出现短缺,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大幅低于以前的水平。如果这一情况属实,那么今后即使经济走向复苏,经济增长率也难以达到以前那样的两位数。此时,如果政府为了维持高增长无视这一事实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就有可能再次引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

2012年7月30日
>> 日本语原文

相关文章

2012年7月30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