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作为其中的一环,促进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同时推进了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于是,国有企业占工业生产的比例,从当初的80%左右下降到2008年的30%左右。但是,由于2008年9月的雷曼冲击以及政府为应对冲击所实施的对策,至今采取的“国退民进”发生了逆转,在一部分领域“国进民退”的趋势显著。
国有企业独占经济刺激方案的利益
之所以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是由于企业面临下述四个环境变化。
首先,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民营企业的打击大于主要致力于国内市场的国有企业。而且,在国有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时,可以从政府得到以资金为主的援助,相反,民营企业不被作为援助对象。
其次,在2009年初相继公布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以培育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为目标,鼓励在大型国有企业的主导下,通过并购(M&A)进行企业重组。
再次,在2008年11月公布的高达四万亿元人民币的扩大内需政策,集中于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投资,这些基本上都是被国有企业垄断的领域。实际上,以往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一直低于“其他”的增长,但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两者出现逆转(参见图1)。
最后,与这种政府政策相呼应,流向国有企业的银行融资也多于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显著“活跃”的领域
“国进民退”的动向在购置土地和并购企业的领域特别显著。
首先,关于购置土地,国有的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于2009年9月以中国最高的单价中标上海的住房用地而引为话题(中标价格为70亿元人民币)。不仅上海,在北京、重庆、沈阳等其他主要城市,国有房地产公司也相继获得了一等土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制作
另一方面,在并购方面,首先,2009年7月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和厚朴投资管理公司,向民营的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出资61亿元港币,取得了20%的股份。在中国的食品行业界,这一投资额为迄今最大规模。
继而于2009年9月,民营企业的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被国有企业的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双方达成了协议,由此诞生了仅次于宝钢集团的中国国内第二大钢铁企业。合并前的山东钢铁公司背负了巨额赤字,与此形成对照,日照钢铁公司近年来在经营上一直保持盈余。对此一般认为,赤字企业能够并购盈利企业,是因为收购方是“国有”,所以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
不仅限于国内,国有企业在海外的并购也相当活跃。这种海外投资集中于能源等资源开发领域。
以市场化为中心的经济改革的倒退令人忧虑
对于一边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一边推进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国有企业的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经常成为争论的话题。2004年,强调公平性的新左派认为以MBO(Management Buy-out:管理层收购)为中心展开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是“瓜分国有财产”,他们的批评得到了舆论的支持。而另一方面,从效率的观点支持民营化的新自由主义派被迫处于守势。但是这一次,由于下述理由,舆论偏向于批评“国进民退”一方,双方阵营的攻守形势发生了逆转。
首先,尽管国有企业利用垄断性地位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向作为股东的国家支付的红利却非常少。这样,从中获益的不是一般老百姓,而只是领取高薪和奖金的该企业干部及员工。
其次,国有企业大量收购土地,助长了房地产价格上涨,致使老百姓的买房梦越来越遥远。
再次,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一部分贷款,投进了高风险项目,如果将来泡沫一旦破灭,不良贷款将会增加。
最后,迄今为止,经济的中心从效率低的国有企业不断向生产率高的非国有企业转移,成为高速增长的动力,但是最近象征着“国进民退”的一连串事件却与此背道而驰。
“国进民退”很可能带来增长率下降
由于下述理由,“国进民退”很可能抑制经济整体的增长率。
首先,大型国有企业为了维持垄断的利益,往往会向行政当局施加压力,抬高市场准入壁垒,使竞争原理的引进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变得困难。
其次,由于垄断性企业容易获得利益,所以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实际上,尽管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其主要力量却是外资企业。进入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每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的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上对出口都没有做出贡献。
再次,国有企业作为内部保留没有上交国家的大部分利润,虽然被用于再投资,但遗憾的是,这些投资未必对提高企业价值产生效果,最近急剧增加的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进行的并购也不例外。
为了纠正这些弊端,中国的目标不应是“国进民退”,而应是“国退民进”。
2010年2月3日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