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通货膨胀与汇率升值同时出现——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形成鲜明对照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反映了实际汇率的上升

  在中国,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同时出现,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图1)。这一现象意味着购买力平价不成立,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正在上升了。

图1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同时出现
图1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同时出现
(资料来源)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编制

  根据购买力平价学说,通货膨胀率比外国高的国家货币走弱,货币的对内贬值会通过汇率下跌引起对外贬值。假设国外物价是给定参数,国内物价的上升部分(本国货币对内贬值部分)相当于汇率(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下跌部分;反之,国内物价的下跌部分(本国货币对内升值部分)相当于汇率(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上升部分。如此,在购买力平价成立的世界,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始终朝同一个方向,而且成正比变动;结果使实际汇率(以同一货币单位计算的国内物价与国外物价之比,换言之就是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一定的水准(备注1)。

  然而,在当前中国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同时出现,这表明购买力平价不成立,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正在上升(BOX1)。通货膨胀意味着中国产品价格上涨,但是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按人民币换算的外国产品价格下降(BOX2)。两者的同时出现,正好显示了中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亦即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正在上升。

实际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反映了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币值越强)的逐渐显示。

  首先,反映了世界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贸易伙伴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上升(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中国产品一向被贴上了"便宜无好货"的标签,国际竞争力低下,为扩大出口不得不依赖调低汇率以降低价格。为此走的是一条不仅贸易条件差,而且人民币汇率也低的道路。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而且实际上已经升值了。

  并且,在中国越来越接近"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也逐渐在显现。作为购买力平价前提的一物一价,即使在产品等贸易商品方面成立,而在服务等非贸易商品方面却不一定成立。尤其是在经济高增长的国家,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与贸易商品相比呈现上涨倾向。这一现象早在1960年代就被B.巴拉萨和P.A.萨谬尔森两位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论证过。按照他们的理论,在生产率上升快的贸易商品部门(制造业),工资与生产率成正比地上升;但由于劳动力的流动使产业间的工资呈现趋同倾向,因此即使生产率上升慢的非贸易商品产业(服务业),工资也基本上以相同比例上升。贸易商品部门出现与生产率上升相适应的工资上涨不至于引起价格上涨,但在非贸易商品部门,工资上涨超过生产率上升则引起价格上涨,结果使非贸易商品价格相对于贸易商品的价格上升。假设以(换算成外汇来看)贸易商品价格为给定参数来考虑,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之下,这样的相对价格波动会引起非贸易商品(服务)的价格、以致总体价格水平(贸易商品价格与非贸易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上升;在以稳定国内物价为目标的浮动汇率的情况之下,会引起汇率上升。无论哪种情况,实际汇率都会上升(图2)。

图2 什么是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
图2 什么是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

  以前中国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生产率的上升没有充分地反映到工资上涨上来,从而没有观察到这一"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但在如今经济景气过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向城市转移的背景下,劳动力正在从过剩朝缺乏转变,这一效应终于显著地体现了出来。

  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除了反映出由这些经济基本面变化引起均衡汇率上升之外,还反映出因政府干预而被压制的汇率朝均衡汇率调整的过程(图3)。在当前汇率偏低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庞大的对外收支盈余;但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同时出现,通过实际汇率上升,将有助于纠正国际收支不均衡现象。

图3 人民币实际汇率决定的机制
图3 人民币实际汇率决定的机制
资料来源:笔者制作

备注1:假设中国生产的汽车与外国(美国)同质,在购买力平价成立的世界,(无论换算成人民币还是美元)两国汽车价格必须相等。例如,假设中国的汽车价格为10万元,美国为1万美元,为了使两国价格一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1元=0.1美元,这样就实现了均衡。结果使得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中国汽车与美国汽车的相对价格)为(10万元×0.1美元/元)/1万美元=1。假设由于增加发行货币等原因使中国出现通货膨胀,汽车价格涨到20万元,人民币汇贬值到1元=0.05美元。反之,假设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汽车价格跌到5万元,人民币会升值到1元=0.2美元。无论何种情况,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依然为1,这与价格变动之前没有两样。

BOX1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是人民币内外价值背离的前提

  实际汇率相当于以相同货币单位计算的国内物价与国外物价之比。如果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不同质,作为相对价格的实际汇率会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动。

  假设国内物价(国内产品价格、以本国货币计算)为p,(名义)汇率为e(以外币/本国货币之比来表示,数字越大表明本国币值越强),国外物价(国外产品价格、以外币计算)为p*,那么实际汇率(t)可以用下式表示:

  从该公式可以看出,实际汇率随国内物价和(名义)汇率的上升而上升,随国外物价的上升而下降。如果对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商品不加区别,国内和国外分别生产不同的产品,那么国内物价相当于出口价格,国外物价相当于进口价格,因此实际汇率就是出口与进口的相对价格,亦即与贸易条件具有相同的含义。由此可见,名义汇率表示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而实际汇率表示产品之间的交换比率。 国内物价(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国外物价(货币的对外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图)。

图 国内物价、国外物价、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
图 国内物价、国外物价、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笔者制作
  1. 当实际汇率保持一定(亦即购买力平价成立)时,国内物价与国外物价始终按正比例关系变化,要么像A到B那样"人民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同时上升",要么像A到C那样"人民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同时下降"。
  2. 当实际汇率上升时,从A到D属于"人民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同时上升"的情况,从A到F属于"人民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同时下降" 的情况,而A到E则属于目前出现的"人民币的对内价值下降,而对外价值却上升"的情况。由此可见,实际汇率上升是"人民币的对内价值下降,而对外价值却上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 当实际汇率降低时,从A到G属于"人民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同时上升"的情况,从A到I属于"人民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同时下降" 的情况,而A到H则属于"人民币的对内价值上升,而对外价值却下降"的情况。由此可见,当实际汇率降低时,"人民币的对内价值下降,而对外价值却上升"的情况不可能同时出现。

BOX2:除对美元汇率以外其它影响人民币对外价值的主要因素

  人民币的对外价值不仅仅反映其对美元的汇率,还反映其对美国以外的其它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的汇率和国外物价的动向(图)。2005年7月中国从盯住单一美元制转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后人民币对美元和对日元的升值幅度大致一样,对欧元却下跌。考虑到这一因素,反映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比重的人民币(名义)实效汇率上升幅度低于对美元升值的幅度。另一方面,国外物价的上升也压制了人民币的对外价值。尤其是石油等中国必须依赖进口的众多资源的价格上涨了,部分抵消了人民币的对外价值上升。综合这些因素考虑,可见人民币的对外价值上升幅度低于其对美元的上升幅度。但是,考虑到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比国外的通货膨胀率高,人民币的实际实效汇率的上升幅度比名义实效汇率上升幅度大(引自BIS统计)。

图 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汇率走势
a)对主要货币
a)对主要货币
备注:人民币相对于石油的购买力根据换算成人民币的石油价格的倒数计算。
b)人民币的实效汇率
b)人民币的实效汇率
资料来源:依据BIS、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Bloomberg数据制作

2008年2月27日
>> 日本语原文

2008年2月27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