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印度是中国的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宏观经济的调整将愈发困难

  近年来,印度以IT产业为中心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与中国、俄罗斯、巴西一同作为"金砖四国"(BRICs)的一员倍受世界的关注。尤其是日本将印度作为取代中国的投资对象,对其期望很高。国外有舆论认为印度的崛起对中国是威胁,但在中国看来,反而将印度的崛起视为一种机遇。

印度不会对中国产生威胁

  中国与印度同时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推进贸易的自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间的贸易额急剧增加。2006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额高达249亿美元(其中出口146亿美元,进口103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7倍。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印度而言中国作为贸易伙伴国其重要性正在提高,但是从中国方面来看印度还算不上是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印度对中国的出口额处于继美国、阿联酋之后的第3位,自中国的进口额超过沙特阿拉伯、美国位居第1位(表1)。与此相对,对中国而言,印度只不过是出口居第13位、进口居第17位的贸易伙伴国而已(表2)。

表1 印度的主要贸易对象国(2006年度)(注)
表1 印度的主要贸易对象国(2006年度)
(注)统计时间为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
(资料来源)根据印度工商业部(http://commerce.nic.in/eidb/Default.asp)网站数据制作
表2 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国(2006年)(注)
表2 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国(2006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制作

  这种非对称性反映着在对世界的出口和进口规模方面(计算份额时的分母)上中国远远大于印度的局面。根据WTO的统计,2006年中国的出口总额达9,69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8.0%),进口总额达7,920亿美元(占世界进口的6.4%);如今中国是继美国和德国之后居世界第3的贸易大国。而印度的出口总额停留在1,20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1.0%,世界排名第28位),进口总额停留在1,740亿美元(占世界进口的1.4%,世界排名第17位)。

  另一方面,对比两国的各种贸易商品构成情况可知,中国的出口以工业产品为主,其中机械类产品的所占比重大;与此相对,印度的出口依然以初级产品和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BOX)。从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来看,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以机械类产品为主;而自印度的进口以铁矿石为主导的矿产品占一半以上,初级产品的比重大(表3)。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结构与其说具有竞争性,还不如说具有互补性。结合印度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远不及中国这一点来看,很容易理解中国不将印度视为威胁的理由。

表3 中国对印度进出口主要品目(2006年)
表3 中国对印度进出口主要品目(2006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制作

迈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预计今后印度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将提高;但中国并不将印度视为竞争对手,而是力求与该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此,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两国签署了《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同时决定开始研究两国实现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可能性。两国还制定了双边贸易额2008年前达到200亿美元以上、2010年前达到300亿美元以上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访问印度期间所做的演讲中对扩大中印经贸合作提出了五点建议。

  1. 积极扩大贸易合作。继续扩大两国在原材料产品与钢铁、电子、有机化工业、机械设备等传统型产品方面的贸易,努力拓展贸易领域。
  2. 加强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印度在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拥有优势,尤其是软件产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在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硬件与通信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很大的裨益之处。
  3. 鼓励相互投资合作。现阶段相互间的直接投资还较少,但预计今后将增加。
  4.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印度目前在公路、铁路、桥梁、港口、发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力气。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海外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国在这一领域开展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
  5. 推动以WTO为核心的多国间经贸合作。

  之后,在2006年11月胡锦涛国家主席访问印度时,两国间签署了《中印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并且积极稳健地推动经济的紧密联系,例如将2010年两国间贸易目标提高到400亿美元等。

BOX 主导印度的中国贸易结构

  从众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观察到的发展模式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初级产品逐步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再进一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以日本为典型的亚洲各国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雁行形态也遵循了这一模式。这一点可以逐条通过主要品种的专业化系数(出口与进口之差除以出口与进口之和所得的商,该数值越大表示国际竞争力越强)的推移观察到(图)。具体来说,依据初级产品(SITC0-4类)、一般制品(是指除去SITC5、6、8、9类,机械类以外的工业制品)、机械类(SITC7类)各自的专业化系数的大小,可以将一国的贸易结构划分为发展中国家型、未成熟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型、成熟NIEs型以及发达工业国家型四个阶段。

  依照这一分类来看,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出口初级产品,进口机械类产品,具有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香港和台湾转移到中国,以服装类为中心的中国一般制品的竞争力急剧增强,从专业化系数来看,一般制品92年超过了初级产品。由此中国的贸易结构从发展中国家型过渡到未成熟NIEs型。机械产业的专业化系数与之相比稍为落后,但同样缓慢地上升,99年超过了初级产品的专业化系数,中国迈进了成熟NIEs阶段。与此相对,印度一般制品的专业化系数最高,然后依次是初级产品和机械类产品,贸易结构停留在未成熟NIEs阶段,由此可见两国之间存在10年以上的差距。

图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结构变化
1)作为成熟NIEs的中国
1)作为成熟NIEs的中国
2)作为未成熟NIEs的印度
2)作为未成熟NIEs的印度
(资料来源)根据ADB, Key Indicators 2007和《中国统计摘要》制作

2007年12月18日
>> 日本语原文

2007年12月1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