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并非只有景气因素,亦反映结构性因素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中国很多产业产能过剩已经非常明显。正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所指出的,这并非仅仅由景气循环因素造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民营企业正在替代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中坚力量这一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实际上,产能过剩的现象,既没有出现在国有企业垄断的产业,也没有出现在民营企业为主力的产业,而主要集中在钢铁、电解铝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混杂的产业(表1、图1)。

  首先,国有企业垄断或寡头垄断的行业,其常态与其说是产能过剩,不如说是物资不足。计划经济时代,价格由政府统一制定,压得很低,几乎所有的物资都是需求大于供给,包括生活资料在内的资源分配都只能依靠限量配给、排队购买等非市场手段。如今虽然市场经济逐渐成形,但在准入壁垒高、依旧实行垄断体制的行业,国有企业会通过控制生产来维持高价,加之通过投资扩大市场份额这一诱因不起作用,因而不会出现产能过剩。

  此外,在竞争领域,由于对需求预测失误造成投资过大,会出现暂时性的产能过剩,但却不会经常化。因为供大于求产品价格就会下降,效益差的企业就会以破产的形式退出。

  与此相对,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的行业,具有国有企业垄断体制难以为继、民营企业正在积极进入的特征。民营企业为谋取高额利润,投资购买新设备以扩大市场份额,这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效率低的国有企业销售额下降,原有老设备过剩。此外,部分国有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在包括国有银行融资等方式在内的政府支持下扩大投资,也助长了产能过剩。

  这种状况以钢铁产业最为典型。民营企业的进入使国有企业在钢铁市场的份额降至五成。随着竞争加剧,产能过剩也日渐明显。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指出,相对于2005年的实绩(3.7亿吨)钢铁的产能已经超过需求1.0亿吨,而在建的工厂的产能为7000万吨,拟建工厂的产能达8000万吨。

  民营企业进入各行业的时期各异,因此,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也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家用电器产业展开了"价格战争",投资以高于产品需求的速度扩大,造成一段时期内产能过剩。其后,效率低的企业被淘汰,只有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的企业才得以生存下来。

  产能过剩不仅意味着资源的浪费,而且很可能成为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政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经采取了诸如对部分行业的新增投资加强限制等措施。然而,如果将产能过剩理解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那么政府采取的政策不应该是设置高壁垒阻止民营企业进入,而应该是通过民营化等手段将效益欠佳的国有企业淘汰出局。作为政策的一环,应该鼓励民营企业以并购等方式充分利用国企现有设备代替新的设备投资。

表1 主要行业产能过剩的实况(2005年)
表1 主要行业产能过剩的实况(2005年)
(出处)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布的资料及各类报道制作
图1 各行业中国有企业销售额所占比重(2004年)
图1 各行业中国有企业销售额所占比重(2004年)
(注)灰色阴影部分为正在从垄断向竞争状态转移的行业,这些行业容易出现产能过剩。
(出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数据绘制。

2006年6月28日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参见周其仁《产能过剩的原因》(《经济观察报》2005年12月10日),《再论产能过剩》(《经济观察报》2006年1月16日)。

相关文章

2005年12月27日 显著的生产能力过剩——由过热走向通缩

2006年6月2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