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显著的生产能力过剩——由过热走向通缩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2003年以来被一度呈现过热的中国经济,最近急转直下,通货紧缩的色彩增强。迄今旺盛的投资导致在很多产业生产能力超过了需求,在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的收益正在恶化。很多企业正在向扩大出口中谋求出路,但是由此而带来的贸易黑字急剧增加又导致了贸易摩擦,出口环境正在恶化。

  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行业中,尤以钢铁行业、电解铝行业、焦炭行业和汽车行业最为严重。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称,钢铁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需求1.2亿吨。正在建设中的工厂的生产能力为7000万吨,计划建设的工厂生产能力达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现在的生产能力为1030万吨,但其中的260万吨处于闲置状态。焦炭行业的生产能力超过需求1亿吨,现在正在建设的和计划建设的工厂的生产能力达3000万吨。汽车行业的生产能力处于过剩200万辆的状态,正在建设中的工厂的生产能力为220万辆,正在考虑建设的工厂的生产能力据说达800万辆。

  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直接原因是投资的扩大。实际上,中国的资本形成对GDP的比重近年来持续上升,2005年超过了45%,为世界上最高水平。其主要反映了有以下的几种因素。

  首先,随着亚洲货币危机的结束,中国面临的内外经济环境得到改善。其中,(1)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后,由于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对内直接投资增加;(2)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国家投资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建筑相关的投资需求旺盛;(3)由于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企业改革取得进展,企业收益和投资环境得以改善,由此导致了由迄今的以轻工业为中心,向原材料和能源、机械型的投资规模扩大;(4)2001年开始的第十个五年计划重视城市化建设,将住宅、汽车、高科技等指定为新的成长型产业,等等,都大大带动了投资的扩大。

  其次,扭曲的价格体系促进了投资的过剩。中国的市场经济化是以商品和服务市场先行的方式进行的,政府对生产要素市场的干预仍然很多,反映供需关系的价格机制尚未能充分有效地运行。特别是,由于土地和资金价格被控制在市场均衡水平之下,因此投资的收益性被人为地提高。而且,国有企业在出现赤字的时候还能够获得政府以减免债务等形式进行补贴,这样的软预算制约也助长了对资金的需求。

  第三,针对2003年以后已经明显的投资过热问题,政府采取的紧缩政策不充分。虽然,针对以原材料和能源为中心的投资过热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加强控制投资的方针,但遭到了地方政府的抵制,贯彻并不彻底。

  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国内供给超过了需求,在此情况下,价格下降,企业收益被抑制,为了增加产品的销路,企业不得不在海外寻找市场(见图)。以钢铁为例,与2005年初的高峰时相比,价格下降了2成左右,受此影响,钢铁行业的企业利润增长率在2005年1~10月比上一年只增加了11.2%,由2004年同期的63.4%大幅度放慢。与此同时,2005年1~10月钢材的出口与上一年相比增幅高达69.1%(按数量计算)。在其他行业也可看到同样的倾向。其结果是,2005年中国的贸易黑字超过了1000亿美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对美贸易黑字的急剧扩大加剧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进而引致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高度重视问题严峻性的中国政府已经对一部分行业的新的投资项目进行限制,淘汰陈旧设备,推进企业的合并重组。但是,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采取的不合理的投资,考虑到这一点,必须加快国有企业和银行的民营化以及政府的职能转换等旨在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

图 生产能力扩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图 生产能力扩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出处)笔者绘制

2005年12月27日
>> 日本语原文

2005年12月27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