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四大银行股票能否成功上市?——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不可能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都在谋求(在海外的)股票上市,并且这一上市计划还被列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最重要课题。其目的除了扩大银行的筹资渠道外,就是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但是,只要我们看一下已经上市的其他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想象这一计划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要实现股票上市,就必须充实自有资本,解决迄今背负着的不良债权问题。继政府在1998年向四大银行注入资本2700亿元以后,1999年又以帐面价格收购了四大银行多达1.4万亿元的不良债权,并将其划转给新设立的四个资产管理公司。进而又在2003年末动用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入资本450亿美元。经过这番努力,90年代末期四大银行超过25%的不良债权比率到了2004年6月已经降至15.6%。

  但是,如果以此认为不良债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尚为时过早。如果不根治银行自身和主要融资对象的国有企业缺乏公司治理结构这一不良债权发生的原因,那么无论投入多少公共资金进行处理,都赶不上新的不良债权发生的速度。如果轻易地对银行加以支援,更会助长经营道德沦丧,从而无法阻止不良债权的增加。而且,中国经济正在由过热迎来调整局面,在作为借款人的企业业绩恶化的情况下,银行的不良债权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进而,要实现在海外市场上市,银行就必须接受比国内更为严格的按国际标准进行的审查,不良债权规模很可能比自我检查结果大得多。

  为了股票上市,政府当局提出了今后四大银行改革的三阶段战略。第一阶段是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管理,使其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机构,接下来在第二阶段,使其由完全国有转换为国家拥有过半数股份的股份制银行,最终阶段就是促使转制后的银行上市。作为象征向第二阶段迈进的一步,中国银行在8月26日完成了向股份制的转换工作,成为了国家全额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否真正已经实现尚存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加快向第二阶段过渡,在实现上市之前还必须克服很多障碍。李礼辉行长在8月26日会见记者时,以“经营质量必须达到上市企业的标准”为由,明确提出预计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上市。

  要实现“经营质量必须达到上市企业的标准”,银行就必须拥有赚取投资家期望的利润率的能力——即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所说的“自生能力”。现在,四大国有银行承担着大量的冗员和巨额的不良债权。尽管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政府资金处理不良债权和强化资本,但其从业人员人均经常收益和资产回报率(ROA)都还停留于非常低的水平上。这种经营的脆弱性相对于在国内也逐渐成为强有力竞争对手的世界顶级银行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援,四大银行不用说获得利润,恐怕已经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国有银行经营效率和收益率恶化的本质原因可以说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产生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匮乏。如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国有银行也面临着“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即使转换为股份制并实现了上市,由于监管人和经营者都是政府任命的官僚,因此,即使在形式上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这些机构也没有形成与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国有企业也受到了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人事和融资等方面对经营活动的干预,“政企不分”的弊端非常严重。1994年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成立之后,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必须接受大量的政策性融资任务,使得不良债权持续增加。

  国有银行股票上市的目的正好是通过分散产权主体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看一下已经上市的其他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便可预料,上市后的四大银行在国家保有大部分股份(一股独大)的情况下,仍然很难确立起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实际上,中国上市企业的股本回报率每年都在下降,由此导致了股价的低迷。国有企业的资本效率偏低常常被归究为是受到了承担非生产性部门的政策性负担的结果,然而,由于上市企业通常采取的办法都是将优良资产从母体企业中分离出来并加以改组成为股份公司,因此,这种说法站不住脚。问题在于企业上市以后,经营者继续采取行动,优先争取的是自己的利益,而非作为少数股东的一般投资者利益。

  归根结底,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具有互溶性。要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治理结构,国有银行改革不要停留于上市,最终必须通过“民营化”,使政府从所有和经营中完全退出。这样,真正关心银行经营状况的海内外投资家就能够成为大股东,同时,政府也能够通过减少股票的持有量而获得的资金来处理从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债权。

  当然,在民营化的过程中,必须防止企业干部等通过内部交易,将原本是“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私有化的不法行为。现在,在已经上市的国有企业中,做假账和虚假报告的情况触目皆是,在筹资和与相关企业交易等过程中丑闻不断,从而动摇了人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四大银行由于是中国金融的中枢,因此,要保持整个经济的稳定,政府必须通过完善法律等手段加强对这些行为的监督。

2004年8月31日
>> 日本语原文

相关文章

2003年6月13日 《截然不同的中日两国银行改革》

2004年8月31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