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面临生产过剩的中国汽车产业——日本汽车厂家的投资计划面临考验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6月1日,中国在时隔十年之久再次发布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该政策的目标是"在2010年前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国,并使汽车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随后的6月10日~16日,"北京国际汽车展"隆重举行,日美欧各汽车厂家瞄准中国不断增长的高收入人群而竞相展示其最新高档车。然而,与生产方这种乐观的前景预测形成对照的是,生产过剩的黄灯已经开始闪烁。日本汽车厂家的对华投资正在进入全速前进的阶段,然而留给人们的疑问是现在真的可以说是最佳时机吗?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的汽车生产规模急剧扩大,2003年的年产量为444万辆(比上一年增长36.6%),超过法国跃升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除了日本的本田、丰田和日产等外国汽车厂家的巨大投资等供给方面的原因外,国内中产阶级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景气也从需求方面推动了这种汽车热潮。对于外国的汽车企业而言,进入中国的最大目的不是为了削减生产成本而是抢占当地市场。按理说,要进入中国市场也可以考虑采取在海外生产然后向中国出口汽车的办法,然而,为了克服进口关税等贸易壁垒,最终不得不采取了当地生产的方式。因此,中国的国内市场被关税隔离于国际市场之外,在竞争受限的情况下,从事当地生产的外资汽车厂家全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但是,过去赚钱并不能保证今后也会赚钱。首先,在加入WTO之际,中国承诺在2006年以前将汽车关税降至25%,今后,"国产车"和"进口车"的竞争势必加剧。其次,除了世界上的主要汽车厂家全力推进在中国的增产计划外,中国国内其他行业试图涉足该行业的状况依然存在。因此,生产过剩的状况不可避免,价格回落的压力将不断增大。今年5月的汽车价格与上一年同月相比已经平均下降了9.2%。第三,受紧缩政策的影响,中国经济正在迎来新一轮的调整,因此,生产过剩之感已经变得非常明显。5月份全国轿车的生产数量为21万5000辆,连续两个月减少,与3月份的顶峰时期相比减少了12.2%(国家统计局)。销售回落的幅度更大,库存急剧增加。

  也许有人会说内需减退以后,可以将剩余的部分用于出口,遗憾的是这种选择并不存在。虽然,在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写进了一个特例,就是为了促进出口,针对那些专门从事出口的外资企业允许其出资比例超过50%,而本田更在此次政策公布前就已经获得此项优惠待遇,但是,目前由于中国的汽车产业仍面对着缺乏规模效益和开发能力以及零部件产业不发达等不利因素,因此尽管工资水平远远比日本低,但尚未发展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步。

  今后日资汽车厂家如果以技术和资金实力为后盾在中国生产汽车,那么这些不足多少会有所淡化,然而,在达到从中国出口的地步以前,尚存在着很大的障碍。首先,虽然在中国当地销售受到中国进口限制的保护,但从中国出口的时候,将会遭遇贸易伙伴的进口限制。当对方是发展中国家的时候,进口关税会成为中国扩大出口的障碍,如果对方是发达国家,那么也必须满足严格的环境标准。此外,中国产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工资水平和人民币汇率。随着中国产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工资和汇率都会上涨。在当前的汇率水平下,如果汽车产业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中国的贸易收支就会出现巨额盈余,人民币将面临大幅度升值的压力。日本汽车厂家打算利用中国作为出口的生产基地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风险。

2004年6月30日
>> 日本语原文

2004年6月30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