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从购买力平价看人民币的实力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以财务大臣盐川为首的日本政策当局人士纷纷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理由之一是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严重偏离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并没有如实地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那么,从购买力平价来看,人民币的理论数值为多少?现行水平又与其偏离多少?如果以购买力平价为基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何种规模?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正如“一物一价”原则成立一样,汇率是可以决定的、或者说汇率是应该决定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产品,其计算就极为简单,实际上,每年4月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都根据“巨无霸”的价格来计算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比如,在日本,巨无霸的价格为130日元,在美国为1美元,那么,日元的购买力平价就是1美元=130日元。如果名义汇率为1美元=120日元,那么与购买力平价相比,日元就偏高了10日元。

  但在现实世界中,产品的数量数以万计,还存在着不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因此,计算对象的范围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数值。据最常被人们引用的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2年版)推算,如果以1美元=8.28元的现行汇率换算,中国的物价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21%,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的话,人民币汇率应该提高到1美元=1.74元(8.28×0.21)。换言之,如果以美国的物价为基准,中国的购买力平价均衡汇率是1美元=1.74元,与实际汇率相差4.7倍。

  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一般来说,不仅仅是中国,越是收入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其本国汇率越是低于购买力平价。这是因为,即使“一物一价”的法则在工业制品等贸易产品上基本成立,但在非贸易产品的很多服务上,却反映出工资水平的差距,反映出越是低收入的国家其服务价格越便宜的 “巴拉萨-缪尔逊”(Balassa-Samuelson)法则。由此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数值间的偏离幅度越小,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时,汇率就会下降到与购买力平价大体相当的水平(见图)。

  因此,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理论数值的偏离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与发展阶段相应的部分,另一个是反映中国独自因素的部分。实际上,从与中国处于相同发展阶段(即人均GDP840美元)的各国的平均值来看,物价水平相当于美国的31%,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理论数值之间的偏离幅度为3.2倍(1/0.31)。而中国的物价比这一平均值还将便宜32%(1-0.21/0.31)。如果不以美国而是以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物价水平作为基准,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值就是1美元=8.28×(1-0.32)=5.63元。

  购买力平价这一概念常常用来从国际角度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如果按名义汇率计算的话,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06万亿美元,远远不及日本的4.34万亿美元。但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变成4.97万亿美元,而日本为3.35万亿美元,已经发生逆转(此为2000年数据,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但是,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人均来看,日本为26,460美元,中国为3,940美元,日本依然遥遥领先。

图 与收入水平呈反比例的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与名义汇率的偏离
图 与收入水平呈反比例的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与名义汇率的偏离
*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汇率 (出处)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数据绘制。

2003年3月20日
>> 日本语原文

2003年3月20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