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中日优势互补,商机无限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中国的飞速发展被很多日本人看成了威胁,其实由于中日两国的互补关系大于竞争关系,因此对日本而言机会应多于挑战。在此所说的互补关系是指在中国拥有强势的领域日本却处于劣势,而在中国处于劣势的领域日本却拥有优势。前者诸如中国的住房、汽车和物流等领域,市场具有增长潜力,工资又低,以此为背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后者诸如技术力落后,环境问题严峻等等。在对华开展商务的时候,日本企业往往对中国的优势看得太多,其实也应对自己的优势更加自信。

  住房和不动产业今后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1998年,中国废除了分房制度,从此,住房的分配形式由国家借给国民转变为个人自由购买商品房。这一转变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收入增加相辅相成,共同唤起了个人购买住房的需求。已经预见到这一动向的日本住房相关厂家也开始参与中国业务,加之银行业务对外开放,住房贷款等领域的业务也倍受瞩目。

  受到瞩目的还有汽车产业。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以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汽车正在迅速地得到普及。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行业的整车关税到2006年为止将降至25%,并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在汽车行业,由于预测到了今后的需求,所以已经呈现出日本企业参与中国投资的动向。除了向中国出口汽车和在当地生产外,向中国提供技术以及高档车在日本生产、大众车在中国生产的合作模式也可列入考虑范围。此外,也不可错失贷款、销售、保险、售后服务等汽车行业派生出来的商机。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参与中国的物流和服务行业也将成为可能。随着出资比例限制、数量限制以及地区限制的废除,今后中国的物流与协调的效率化可望得到提高,进入售后服务和相关业务领域也将成为可能。

  住房、汽车产业和物流是日本企业已经获得一定成功的产业,而在中国,这些产业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好好运用自己的经验,并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战略,中国经济的崛起就是崭新的机会。

  中国作为一大消费市场的魅力正在增加,而其工资水平依然很低,仅相当于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因此它又兼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基地的魅力。中国的农村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即使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当前也不会出现工资上涨的压力,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对于日本企业而言,中国既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委托加工的生产基地,切实地抓住中国这些优势,就能为自己带来无限商机。

  把中国看成生产基地时,提高其技术水平将是今后的课题。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几乎不具有可以在世界通用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也很差,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就必须从海外引进技术。由于中日两国发展阶段差距很大,即使在日本已经非常陈旧的技术,对于中国来讲,也可能是重要的技术。

  另外,和昨天的日本一样,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这已经不单纯是中国的国内问题,有的问题诸如酸雨已经越过国境对日本造成了不良影响。据此,日本政府的对华开发援助(ODA)项目也由以往的向基础设施投资转而向环境治理倾斜。对日本企业而言,环境业务恰恰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迄今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的领域之一。

  要发挥日中两国潜在的互补性,双方就必须通过构筑自由贸易区(FTA)等手段,废除阻碍双边间物资、人员和资金流动的限制。日中经济的一体化不仅会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还能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起爆剂。

2003年3月14日
>> 日本语原文

相关文章

2002年5月31日 《抓住中国崛起的商机》

2003年3月1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