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抓住中国崛起的商机

关 志雄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很多日本企业感叹从中国生产力的扩大中感觉到了威胁,却没有感受到其作为市场的魅力。本来,正如GDP三面等价所显示的那样,不仅在中国,在任何国家,随着生产扩大,收入和支出都会相应地增加。而且,中日两国之间互补性强,日本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应该处于有利地位。然而,赚了钱的企业缄默不语,赔了钱的企业则大声嚷嚷,这种信息的偏差加剧了悲观论的蔓延。如果中国市场扩大的步伐果真不及生产的增长速度,可能是反映了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在中国的生产中,外资企业的份额和利润率都很高,受此影响,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向外资企业支付的分红等不会纳入中国人的收入,大部分都被寄往海外,因此,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国内需求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来说,中国的魅力不在其市场,而是其作为出口的生产基地。假如欧美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唯独日本企业停滞不前,那就必须对现行的经营战略进行调整。

  第二,中国整个国家(家庭、企业、政府)储蓄率高,支出远远低于收入。其差额没有被用于消费需求,而主要由货币当局以增加外汇储备的形式投向了海外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日本想方设法接收这种资金,争取让中国货币当局购买日本的国债。遗憾的是,大部分中国资金流向了美国国债市场,日本几乎没有成为投资的对象。

  第三,中国越扩大出口,贸易条件(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的比率)越会恶化。出口量增加得越多,越会陷入一种丰收反而贫困的境地,因为出口价格下降,能够交换的进口量逐渐减少。受此影响,人民币越来越疲软,国民的收入折算成美元以后并不象生产量增长得那么多。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可以从中国进口廉价的产品和中间材料,消费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优质的产品,企业也能以此削减成本。遗憾的是,针对来自中国进口的急剧增加,为了保护一部分国内产业,要求限制进口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样,对日本企业而言,即使中国市场增幅不及生产增速,也应当有很多办法来利用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采取OEM等方式,在中国生产,而将产品反销日本的做法就相当有声有色,但日本对中国的投资依然在低水平徘徊,两国间的互补性还没有被充分利用。

  而在欧美,中国经济的崛起被积极地看成商业机会,而不是威胁,对华投资获得成功的企业层出不穷。实际上,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销售额排名看,可以发现欧美企业几乎垄断了所有前列排名,没有一家日本企业跻身前十名。从各主要行业的领头企业来看,在汽车行业,德国的大众汽车独占鳌头;在手机方面,摩托罗拉(美国)、诺基亚(芬兰)和爱立信(瑞典)等欧美企业表现卓然,而日本的企业则身影朦胧。在电子行业也是如此,随着中国企业的明显崛起,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在减少。因此,日本应该担心的不是增加对中国的投资会引发国内的产业空洞化问题,而是面对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只能望门轻叹。

2002年5月31日
>> 日本语原文

2002年5月31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