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一个建立在性恶说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和建立于性善说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相互对抗的世纪,苏联的消失具有象征意义,最终以社会主义的全面败北为这场对抗拉上了帷幕。在被称为“惟一获得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日本,性善说的神话也在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之后土崩瓦解。在此背景下,中国眼中的日本已经从应加以学习的发展经济的样板沦落为反面教材。
社会主义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幸福,还盼望所有的人都同样幸福。在此前提下,因为每个人都不会作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所以无需严格地对法律和合同等各种各样的制度加以明文规定,或者为实施这些法律而向警察、法院和监狱等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投入巨大的资源。而且,由于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信赖关系联系在一起,并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合作,因此,较之竞争更重视协调的社会主义是一种能使效率和平等得以兼顾的卓越制度。
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大致就是这种近似理想的状况,性善说(看起来)之所以能够站得住脚,其背景是共同体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由企业、业界团体和政财官的合作体制构成的柔性制度取代了法律等硬性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扼制了反社会的行动,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经济发展促进了核心家庭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随着共同体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关系的瓦解,这种约束力已经无法发挥作用。由于性善说已经荡然无存,却要勉强维持社会主义的失乐园,因此,各种各样的矛盾“制度疲劳”的形式不断暴露出来。
其典型的例子就是以终身雇用和论资排辈为中心的人事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员工一旦进入公司,其工资与晋升基本上不与各自的表现挂钩,而是逐年增加,而且只要不犯大的过错就不会被解雇。在大家团结一致为公司拼搏意识占主导地位的性善说时代,这种做法尚无问题,但是在性恶说思潮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想的更多的不再是“自己能为公司做点什么?”,而是“公司能为我做点什么?”,让人联想到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这一体系明显已经步入穷途末路。
当前,在伴随着「大爆炸」的进展改革日益深入的金融部门,拥有工作热情和能力的人才最终流向了彻底施行实力主义的外资企业,人才空洞化愈演愈烈。这样,日本企业俨然成了为外资企业培养和提供合格人才的一种研修所。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既无工作热情又无能力的人们而言,固守日本企业这一温室,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票乘车者”(免费乘车),不失为上策。在“工资强盗”不断增加的今天,就连那些留守在日本企业的优秀人才也都已失去了热情,宁愿把能力隐藏起来(图)。这种“劣币驱良币”现象(即所谓“格雷沙姆法则”)不仅仅表现为人才的流出,诸如产业的空洞化、政治家和经营者的违法事件等,也已经司空见惯,涉及范围很广。另外,日本经济也就丧失活力,开始步入衰退之路。这样,当制度无法适应时代变化的时候,即使每一个人都采取合理的行动,也不会带来整体上的良好结果。
“劣币驱良币”是指“价值”(比如劳动力,就是反映其热情和能力的表现)背离“价格”(工资等待遇)时发生的现象。日本经济要摆脱格雷沙姆法则的咒语,其先决条件就是各个经济体在运用市场机制的同时,对物件、人员、资金和信息作出正确的评价,并据此标出相应价格。具体来说,首先需要政治家和经营者等处于领导地位的人们(乃至选择他们的人们)掌握正确判断价值的能力。此外,各个经济体应该以合乎价值的形式决定价格(比如企业,反映每个员工表现的工资水平)。以此来削除被性善说助长的恶性平等弊端。
是价格(工资等待遇)背离价值(生产效率等的表现)时发生的现象。
(本文是对刊登在2000年10月23日《日经商务》上的论文的删改)
2002年7月5日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