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各国正在摆脱以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同时,包括构筑各国货币相互之间稳定的汇率框架在内,区域内的金融合作势头有增无减。在此形势下,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行长戴相龙3月份访问日本时,明确表示将对引进一篮子货币制度展开研究。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的经济结构互补多于竞争,因此,不要说货币同盟,就是日元与人民币保持汇率稳定也未必会有助于两国经济的稳定。
所谓一篮子货币制度是一种决定本国货币以多大程度与其他主要货币分别实行联动的规则。在一篮子货币制度下,篮子里的日元比重越高,人民币与日元的联动性就越强,与日元的汇率也就越稳定(注)。比如在极端情况下,货币蓝子里的日元比重为100%,由于人民币和日元会同时以同样的幅度对美元联动,因此人民币与日元的汇率总是保持一定水平。这样就不难看出,在日元对美元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状况之下,人民币要保持对日元的稳定,就必须以牺牲对美元汇率稳定为代价。
那么,应以一种什么样的标准来决定货币篮子中的日元比重呢?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它应反映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国别构成情况。假如,在中国的出口中,对日本的出口占20%,日元的比重就应该设定为20%。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汇率变动引发的竞争力变化已经不再仅仅取决于对哪个国家的出口多少,而主要取决于该国与对象国家的产品是否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在为了稳定经济而采用一篮子货币制度的时候,就应该更加重视与对象国的竞争程度,而非贸易(出口)的国别构成。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如果引进一篮子货币制度,并且恰如其分地反映其与日本竞争程度较低的客观情况,就应该将日元的比重设定在比较低的水平。
至于中日两国间的货币同盟问题,可以说对两国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加入货币同盟意味着加盟成员国必须放弃本国的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而服从于联盟的整体货币政策。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同质性程度越高的国家间(即竞争关系),各自放弃独自的货币政策的成本就会越低,相反,同质性程度越低的国家间就会越高。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竞争程度高的两个国家面对同样的冲击,可以实施同样的货币政策加以对应,而在竞争程度低的国家之间,由于经济景气互动性很低,如果不顾这一客观情况而采取与货币同盟的对象国同样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运营,反而会加剧景气的波动。从当前的现实看,中日两国经济结构的同质性程度尚处于很低水平,明显没有达到最优货币区的条件。
2002年4月19日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