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有活儿大家干——中日做法背道而驰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当前,在经济长期低迷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就业,以日本的大企业为中心正在展开有关引入"工作分摊制"的讨论。而中国却要废除在国有企业中已经实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这一制度。在劳动市场的变化方面,向社会主义倾斜的日本和向市场经济迈进的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中国国有企业中间,5个人的工作由10个人来完成的工作分摊制曾非常普遍。尽管它明显以牺牲经济效益为前提,却有助于社会稳定,也符合平等优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进入,市场竞争加剧,国有企业的效益日益恶化。以财政或国有银行融资形式进行的赤字补贴也越来越不堪重负,在此情况下,政府已经被逼到了不得不认真着手国有企业重组的地步。

  幸运的是迅速发展的非国有企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为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失业职工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然而,新增就业机会仍然赶不上国有企业摆脱工作分摊制的步伐,失业人数仍在迅速增加。据官方统计,现已登记的失业人口为600万人(失业率为3.1%),如果加上下岗职工,估计总数已达到1700万人。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民最关心的大事,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完善失业保险和年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迫切的政策性课题。改革总是伴随着痛苦,劳动市场的改革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的领导层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拖延问题的解决只会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成本。

  而在日本,引入工作分摊制也成为今年"春斗"()期间人们关注的话题。作为一种临时性的紧急避难措施,工作分摊制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但从中长期看,有可能引发市场经济倒退和政府干预等一系列副作用。企业实行工作分摊制,往往要向职工支付高于生产效益的工资,从而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为了维持这一体系的存在,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企业也必须作出同样的让步,这就需要构筑起整个行业的协调体制。而日本企业要面对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因此,仅仅进行国内企业间的协调意义不大。这样一来,企业就会利用维持就业机会和保持国际竞争力这一正当理由来要求政府援助。当前,这一前兆已经开始出现,比如自民党的劳动政策推进议联会就将提议对工作分摊制进行政府补贴等等。

  在日本,提起工作分摊制的成功范例,人们经常举出荷兰等欧洲国家的经验,但作为失败的例子,也不应忘记中国国有企业的教训。否则,也许将来总有一天,日本不得不借鉴前进中的中国摆脱工作分摊制的经验。

2002年3月29日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春斗:日本在每年春天举行的劳资双方集体谈判、其目的在于决定下一年度的劳动条件(包括工资、工作时间等)。

2002年3月29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