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TI经济政策观点

今后的安倍经济学与重建产业竞争力

谷川浩也
顾问研究员

  “安倍经济学”通过纠正日元过度升值,使日本制造业的企业收益得到了大幅度改善。,经营理念迅速好转,而且在此基础上,工资逐渐上涨,设备投资正在恢复。本文是论文(注1)的概要,分析了在“失去的20年”期间如何面对负遗产的结构调整(国内空心化、丧失竞争力等),同时考察了在更加深化的“全球化”和“1美元=100多日元的汇率水平固化”这一新的竞争环境下,应怎样恢复出口能力和非价格竞争力。

  本文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在第一个部分(1、4、6),通过统计分析和企业访问调查等显示出,作为贸易赤字扩大背后的结构问题,最重要的是“海外生产过度扩大导致国内空心化”、以及“在电子产业等领域失去了非价格竞争力”等问题,并强调了今后通过提高海外据点的收益能力来维持国内产业基础(研究、开发、设计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不依存于大企业,发展新的独立型中小企业战略的重要性。

  其次,在第二部分(2、5),分析了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迅速丧失了竞争力的电子产业的败北原因,提出了在企业层面把高水平技术力量和市场竞争力直接结合起来的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最后,在第三部分(3)指出,从2000年前后正式启动的企业治理改革,以远离日本企业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形式强行推进,因此可能减弱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今后需要采取冷静和科学的对策。

1、巨额贸易赤字成为常态与产业“空心化及丧失竞争力”的结构性关联

  从1996年以后的进出口额、贸易收支及经常项目收支的变化可以看出,在2008年的雷曼危机和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这两个划时代事件发生的年份,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2008年,受雷曼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停滞的影响,进口沿着此前的趋势继续扩大,反之出口转向减少。2011年,由于东日本大地震切断了国内的供应链等,导致出口减少。与此相反,核电停止运转引发燃料进口增加,使2010年出现回升征兆的贸易收支盈余和经常项目收支盈余大幅减少,其中贸易收支盈余终于陷入赤字。

图表1:进出口额、贸易收支、经常项目收支的变化
图表1:进出口额、贸易收支、经常项目收支的变化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财务省贸易统计制作

  如上所述,经历了2008年需求方面(世界)的危机和2011年供给方面(国内)的危机以后,日本的贸易收支赤字成为常态,贯穿于这个时期的基本倾向是“进口显著增加”和“出口增长停滞”。其中关于前者,虽然核电停止运转和日元贬值带来化石燃料进口费用增加的影响确实很大,但是从2013年1—9月进口额同比增长率来看,与矿物性燃料增长8.3%相比,一般机械增长16.4%,电子机械增长19.8%,运输机械增长15.6%,工业产品进口增长度更大。进而电子零部件的增长率高达35.7%,汽车零部件也达到20.2%。这显示出,包括200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承包业在内,“拔根移植海外”的结构助长了进口。

  另一方面,尽管日元贬值超过20%,使至少国内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显著回升,但出口增长停滞不前的现实显示出,非价格竞争力下降和产业空心化导致国内生产能力本身减弱。实际上,“大约从2000年以后形成了J曲线效应难以出现的结构”(注2),“过去20年间,长期持股的增加与法人企业内部留存的增加规模基本相同”,由此看来,企业过度进军海外导致国内生产能力空心化,影响了出口的见解是正确的。而且,从实际市场情况来看,在国内空心化的同时,以电机产业为中心的制造业的非价格竞争力也在下降,在世界市场爆炸性增长中,日本急剧失去市场份额的影响(注3)也不容忽视。

图表2:大企业的“工资和设备投资VS内部保留”与“长期持股VS持有现金”的变化
图表2:大企业的“工资和设备投资VS内部保留”与“长期持股VS持有现金”的变化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财务省法人统计制作

2、“数字化”和“全球化”导致丧失竞争力

  1980年代曾经领先世界的日本电子产业在其后的“失去的20年”间,虽然依然维持了先进技术水平的优势,却没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近年来这已经成为相当广泛的共识,但分析其背景的研究很少。小川(2014)的出色之处在于,他把2000年前后形成的“全球化”和“数字化”作为核心概念,对日本企业败给亚洲企业的原因和欧美制造商的垄断性竞争力进行了完整的解释。据他研究,由于产品的技术结构从硬件丰富向软件丰富深化,传统的“工厂内部磨合”和“生产现场隐性知识”发挥品质管理功能被安装在基础零部件或制造设备中的软件所替代,由此带来了“最尖端的技术瞬间跨越国境,出现在全球技术转移市场上”,使曾经享有压倒性制造技术优势的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急剧下降。

  从竞争获胜的欧美企业的战略来看,各企业在具有绝对优势的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专利却意外很少,基本上都限制在企业内部。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合同中的通用信息,或全面公开基本组件的通用信息,实现了通过激烈竞争大幅度削减成本,以及迅速扩大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分工从事某种产品或零部件的设计、研发、生产的亚洲企业通过取得跨国许可证的战略,使研发成本最小化,同时还得到了具有通融性的法人税制的支持,可以自由选择折旧期限等,并通过“为扩大市场份额,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大规模生产设备投资”的战略,不计较利润率低,只追求销售额最大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胜利。

  被夹在两者之间的日本企业,虽然付出了高额研发投资和取得了大量的专利,却没有与商战胜利相结合的具体战略,当初建立在绝对技术能力基础上的垄断状况在短期内崩溃,而且越到近年,急剧丧失市场份额的时间越短,如今连回收研发投资都很困难,生意本身都越来越无法维持。

3、企业治理的扭曲导致“模范经营”萎缩

  以2000年前后为转折点,1)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改革、2)强制引进内部管控制度(转而承认企业统治的性本恶说)、3)取消相互持股(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增大)、4)董事制度改革(执行董事的分离和创立委员会公司)等企业治理改革迅速推广。这些改革都是根据英美式的企业观念,认为在多种多样的利益相关者中,应该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也有意见认为,“由于过急而且强制性地采用了与传统的企业观念和企业治理原理难以相容的因素,徒然毁坏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由于股东代表诉讼改革,加强了诉讼风险意识的公司董事们被要求必须遵守“经营判断原则”,公司强化了法律风险控制(Compliance),实施监督和对违规的严格处罚。但这意味着引进“基于X理论的管理”,员工的工作成绩反而下降(注4)。而且,许多经营决策人拘泥于合理决策的结果,对市场竞争必然伴随的风险也退避三舍。取消相互持股后,上市子公司变成由总公司100%出资,使日本企业丧失了有利于推进风险事业的传统手段。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的权益加强、引进执行董事制度都降低了以长期参与公司事业为基础的内部监督功能,助长了要求短期利益和过多分红的短视股东的压力。

  当然,日本企业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资产负债极度扩大,企业经营有过于轻视股东利益的传统习惯,这些实际情况和问题也确实需要改革。但是,这一系列改革的思路都是基于英美型公司的观念和制度,完全不同于在日本一直发挥作用、在高速经济增长期广泛扎根的“包括公司员工和交易对方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利益相关者,通过自主参与的长期合作精神进行经营和治理”的传统。因此在只追求短期效果的同时忽视了中长期的弊端。

4、今后的对策1:维持国内产业据点和提高海外据点的收益能力

  为了实现安倍经济学摆脱通货紧缩的目标,并实现恢复中长期由民间需求主导的经济增长轨道,经济政策上的紧迫课题是重新构建国内产业基础的竞争力,以便恢复出口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但是,过去由于日元升值而转移至海外的设备投资,很容易成为沉没成本(sunk cost),很难再转移回国内。而且,包括供应商在内,通过海外业务积累形成的海外集群进一步吸引海外投资的效应也不小。进而从日本经济面临的IS平衡极限(只有企业部门储蓄过剩,转化为海外生产能力)来看,关键是在宏观上一边尽可能地减缓空心化的速度,一边防止国家财富被巨额贸易赤字吞噬,同时尽快构思并构建可中长期持续的国内产业基础。

  这里的所谓应在国内维持的产业基础,首先应考虑现在日本企业具有竞争力,并在今后预计也能保持竞争力的产业领域。从行业来看,是汽车、汽车零部件、工业机械、建筑机械、精密机械等“具有磨合或技术积累意义的非数字产业领域”。此外,“在市场规模为100亿日元左右的缝隙领域,拥有技术积累的日本企业比较容易保持竞争力”,因此这个领域也很重要。另一方面,从功能来看,研究开发部门、产品研发设计部门、主工厂(向自己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工厂提供生产技术研发指导的部门)很重要,特别是要防止这些部门拔根转移到海外。拥有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一边保持竞争力,一边维持国内业务基础;创造需求和转移技术的大企业把研发设计部门留在国内尤其关键。

  考虑到这些重点领域和部门本身并非都是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要想把它们作为具有竞争力的国内产业基础保持下去,就需要有企业整体战略,让海外据点作为维持并强化这些国内据点的资金来源,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海外子公司的利润率虽然高于同一公司的国内据点,但是据说低于同行业的欧美企业。提高海外子公司的利润率,今后增加子公司向国内的汇款将越来越重要。而且,通过此次在东盟国家当地调查发现,以运输机械和电子机械为中心,在当地建立多处据点的主要日资企业,为了提高在海外积累的本公司业务资产的收益力,正在积极着手加强当地经营和生产之外的本土化等项目。

图标4:主要日资企业在东盟国家的业务整体倾向与IR网格上的定位
图标4:主要日资企业在东盟国家的业务整体倾向与IR网格上的定位
(资料来源)转载自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2014b)

5、今后的对策2:重新构建“软件缝隙型产业”领域的竞争力

  以日本企业急剧失去竞争力的电子产业为中心,必须重建在“软件缝隙型产业”领域的竞争力。这是因为,电子产业的技术革新仍然显著,是市场增长潜力非常高的产业领域,在这个领域保持竞争优势,对于“在数量上”维持国内产业基础有着重大意义。此外,日本企业以传统的“磨合型”保持优势的汽车、办公设备、工业机械、功能材料、石油化学等产业也正在迅速地向软件缝隙型转变,如果在这些产业领域也失去竞争优势,就有可能对继续保持国家整体的技术水平和技术革新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为此,关键在于我们应向欧美企业学习,构建各公司能够发挥自己固有强项的新战略,大胆地改变战略。在这里,小川(2014)提出的具体对策“毒包子模型”战略,并非欧美获胜企业的专利,三菱化学等日本企业也在有效地进行实践。提高技术能力是当然的,更重要的是各企业利用该技术能力,独自制定并实践“获利商务模型和知识产权战略”。当然,为此需要培养和确保具有构思该战略的能力的人才,还必须有能够把这一战略作为企业层面的重要课题,具体落实在组织实践中的“经营决策人的洞察力和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政府层面不仅需要“严格地保护知识产权”,还应重新思考现有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技术研发政策”,改变“高额研究开发投资”和“取得多项专利”可以直接促进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单纯设想。这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在“数字化”取得进展的产业领域,通过利用专利不多的跨国生产许可证,可以很容易地转移或者复制技术。其实从根本上说,取得专利本身就带来了加速公开该技术信息的结果。而且从产业竞争力的观点来看,特别是以IT产业为中心,不仅专利权,而且在著作权和创意领域,也应该从战略的视点,认真地探讨欧美企业取胜的经验。

图表6:“开放与封闭战略”的“毒包子模型”
图表6:“开放与封闭战略”的“毒包子模型”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小川(2014)制作

6、今后的对策3:“新独力型中小企业”群的战略性振兴

  2000年代以后,日本由于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和国内空心化严重,形成了日元贬值后出口量也难以增长的产业结构。在2000年代以来的整个期间,最顽强地保持了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在原有的“全球化”趋势的基础上,又加上“零部件通用化”和“模块化”的趋势,使供应链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可以预测,如果这种结构性变化继续进展,日本中小企业从国内大企业制造据点承包零部件的数量和技术信息的流通机会无疑将会减少,仅靠以往的单纯“承包型业务模式”,无论加工和制造技术多么出色,企业的生存也会逐渐变得困难。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笔者通过此次访问调查“未向海外发展却取得成功的中小企业”发现,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1)把依靠独自的技术或技能在日本国内生存下去作为明确的经营战略目标;2)为生存努力打拚培养了强劲的竞争力,并以此为基础,从前年以来的日元贬值中获得高收益;3)通过参与大企业的产品设计活动等,推进提供方案型营业;4)为向欧美企业宣传自家产品的高性能和低价格,充实海外技术营业人员队伍,努力开拓新业务;5)保持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强烈认同感,组建优秀的工作团队,以日本企业传统优势的根源“长期团结合作方式”进行经营。

  根据以上特点可以把今后有望生存的企业类型归纳为两点:“以独自的加工技术和技能为竞争力的基础,向交易企业积极提供方案的参与设计企业模型”和“以独自的产品制造技术为竞争力的基础,主动在海外开展营销的制造企业模型”。而且,具有出色的加工技术和成本竞争力,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群的存在,作为“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在磨合型产业领域,具有促进吸引外资企业在日本国内建立并维持设计和制造据点的功能,对此也应给予关注。

2014年6月26日登载
脚注
  1. ^ 论文请参阅谷川(2014)。此外请参阅下述网站:http://www.jspmi.or.jp/system/l_cont.php?ctid=120206&rid=1146
  2. ^ 清水、佐藤(2014)的研究发现,从1990年至2010年,即使汇率上涨1%,日本企业以当地货币结算的出口价格也仅仅平均上升0.278%。而且根据长期贸易函数的推算等,1985年至1998年观察到了J曲线效应,但是1999年至2013年没有观察到。
  3. ^ 堀(2009)的研究追踪分析了亚洲各国及日本在各个发达国家市场及新兴国家市场的比较优势结构变化,结果显示,1980年至2004年期间,在亚洲的互补分工网络结构中,日本受竞争力下降的影响,出口份额在高附加值商品方面也有所下降。
  4. ^ 在经营学上把性本善称为“Y理论”,把性本恶称为“X理论”,迄今日美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依照Y理论管理部下的经营决策者和管理者取得了较高的成果。
参考文献
  • 小川纮一(2004)《开放与封闭战略 日本企业复兴的条件》翔泳社
  • 加护野忠男、砂川伸幸、吉村典久(2010)《公司治理的经营学 一个公司治理的新范例》有斐阁
  • 加护野忠男(2014)《经营属于谁?》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
  • 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2014a)《汽车产业的结构变化与对零部件企业的影响——日欧成品车制造商的产品研发战略变化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今后》2013年度调查研究事业成果报告 H-25-1
  • 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2014b)《围绕机械产业的全球竞争变化与竞争力展望——面向后安倍经济学》2013年度调查研究事业成果报告 H-25-4
  • 清水顺子、佐藤清隆(2014)《安倍经济学与日元贬值、贸易赤字、日本出口竞争力》RIETI工作论文系列14-J-022
  • 谷川浩也(2014)《后安倍经济学的日本经济和产业竞争力的重构——以恢复出口能力与重新启动增长引擎为目标,展望制造业再现活力》机械经济研究No.45
    http://www.jspmi.or.jp/material/file/eri/pdf/kikaikeizaikennkyuu/kikaikeizaikennkyuu_45_2.pdf
  • 堀雅博(2009)“亚洲发展与日本经济——外需动向、汇率与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深尾编《宏观经济与产业结构》6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

2014年6月26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