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评论(2007年7月号)

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与AMU

小川英治
一桥大学研究生院商学研究科教授,经济产业研究所教职研究员

  自1997年7月以泰铢危机为开端的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到今年7月刚好经历了十年。由于从亚洲金融危机的体验中获得了必须进行地区金融合作的深刻教训,在过去十年中,东亚地区金融合作在东盟10+3(中日韩)等13国之间得到了推动。该地区金融合作由清迈协议(CMI)和亚洲债券市场相关协议(培育亚洲债券市场协议和亚洲债券基金协议)构成。清迈协议建立了面临货币危机时进行外汇借贷的货币互换协议的网络。这种货币互换协议的目的是进行货币危机管理,以便在货币危机发生后采取行动。不久前的5月5日,在京都召开了东盟10+3财政部长会议,将货币互换协议的总额确定为800亿美元。

  在管理货币危机的同时,防止货币危机的发生也非常重要,因此以防止货币危机为目的,在清迈协议框架下,东盟10+3财政部长代表会议进行了被称作"经济评论和政策对话(ERPD)"的地区内经济相互监控。但是,这种监控聚焦于GDP和通货膨胀率等国内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领域的健全程度,而与货币危机最为关系密切的外汇市场却没有列为对象。

  东盟10+3财政部长会议每年设立东盟10+3研究小组,针对强化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的政策课题进行研究探讨。该研究小组认识到外汇市场被排除在相互监控的对象之外所存在的问题,主张相互监控对外汇市场予以关注的必要性。在2006年5月的海德拉巴东盟10+3财政部长会议上,把研究为亚洲地区进一步金融稳定而构筑地区货币单位的程序作为2006年至2007年的研究课题之一,并且在2007年至2008年继续进行该研究。

  在地区货币单位的研究中,亚洲开发银行(ADB)正在研究由亚洲货币篮子组成的亚洲货币单位(ACU)。同时,在伊藤隆敏经济产业研究所教职研究员主持的"亚洲最佳货币制度"研究课题中,笔者和清水顺子委员共同计算并发表了作为地区货币单位的亚洲货币单位(Asian Monetary Unit:AMU)及作为监控指标的AMU乖离指标(注)

  假定AMU的组成货币为东盟10+3等13个国家的货币。此外,在计算权重时,采用最近三年(2001年~2003年)以购买力平价(PPP)测算的GDP和贸易量(进口量和出口量)的单纯平均值。作为权重计算的选择标准,相对于将地区外贸易,即东盟10+3对美国和欧元圈的贸易权重(美元对欧元:65%对35%)进行加权平均的美元和欧元的货币篮子,AMU在根据购买力平价测算的GDP和贸易量之外,在名义GDP和外汇储备余额中选择了最稳定的部分(请参照小川和清水(2005)。AMU的推算遵循的是引进欧元前欧洲货币体系时代的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ECU)的计算方法。

  各国货币从AMU的乖离指标以基准时的乖离率为0%,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偏离指标。

式

  显示乖离指标需要确定基准时间。1990年以来,地区内和地区外的贸易收支之间最接近均衡状态的是2001年。考虑到外汇行情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的时间滞后因素,将2000年和2001年的两年间作为基准时间。

  如图所示,为了与基准时间(2000年和2001年的两年间)相比较,显示各国货币从AMU乖离程度的名义AMU乖离指标的走向。观察该图可以了解,近年东亚各国货币之间的乖离程度正在扩大。韩元自2005年初以来处于过度高估。此外,2006年末,泰铢也表现出向过度高估急速移动的特征。另一方面,2005年5月,老挝基普大幅贬值过度低估。除此之外,最近,越南盾也开始逐渐向低估的方向移动。可以发现,与基准时间相比较,最近东亚各国货币间最大的乖离程度达到近50%。

  今后,AMU及AMU乖离指标研究课题,不仅涉及以相互监控为目的的地区货币单位,而且还计划发展为对民间往来、特别是作为亚洲债券计价货币的地区货币单位的有关研究。

脚注

  AMU和AMU乖离指标是一桥大学21世纪COE项目和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的合作研究项目。AMU和AMU偏离指标的数据每周通过RIETI的网站更新。

参考文献

2007年12月13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