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随着人口减少和地方消失,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在内的"资本积累"维修更新的筛选标准也需要立足于长期视点。
日本在1950–1960年代正式开始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设施超过50年耐久期限后,从2010年左右开始迅速显著老化。2012年,中央汽车道的笹子隧道发生了崩塌事故。美国也面临着80年代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老化现象,发生了桥梁塌落等事故。
在维修和更新公共基础设施时,毫无疑问,考虑人口减少的相关因素,有效利用推算未来人口分布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来进行选址是非常重要的。进而还需要考虑投资的"时间视野"。
一般来说,公共基础设施的最佳供给量因人口增减率而异。为了使讨论简洁化,我们把平均1个人口单位的基础设施最佳供给量设定为1,思考当人口在50年间从100增加到160时,以及人口在50年间从100减少到40时的情况。
这时,当人口为100时,基础设施最佳供给量为100,当人口增加到160时就需要160个单位的基础设施,此前的100个单位供给量没有浪费。但是当人口减少到40时,只需要40个单位的基础设施,剩余的60个单位的基础设施都浪费了。从时间视野来看,还需要考虑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成本。
要想保持日本的竞争力,就需要减少对中长期利用可能性低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修和更新进行投资,加强利用可能性高的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但是政治上的调整绝非易事。为了各利益群体之间达成协议,应加速制定基于客观数据的公共基础设施筛选标准。
2015年11月4日《日本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