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政府债务危机与日本的不同道路

中岛厚志
理事长

  美国的债务上限法案获得通过,暂时避免了美国陷入不履行债务的境况。但是标准普尔公司以美国政府的削减债务计划不够充分为由,首次将美国长期国债的信用等级从AAA降至AA+,而且由于美国经济前景堪忧,因此导致股票和美元下跌,极大地动摇了世界市场。

  市场的动摇在很大程度上还起因于欧洲,在欧洲,鉴于希腊政府债务问题,第二次援助贷款于7月获得通过,暂时避免了希腊不履行债务的危机。但是,本次援助贷款只是修补性对策,对政府不履行债务的担心也蔓延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实施援助贷款的主要国家德国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将受到考验。

  本文在指出政府债务的增加可能带来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同时,阐述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与政府债务余额比例成反比的经济增长率

  政府债务增加带来的经济问题很多,如市场利率上升、对机动性财政政策的制约、挤出效应(crowding out)、对将来偿还国债负担增加的预测导致消费萎缩、代际之间的不公平扩大等,在整体上会带来经济增长率下降,这一点也值得关注。

  Reinhart & Rogoff(2010年)(注1)调查了从1946年到2009年,20个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余额对GDP比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出,政府债务余额的比例一旦超过90%,与该比例在90%以下时相比,经济增长率的中间值低1%,平均值更低(统计值为4%)。从过去10年间,OECD各成员国的年均政府债务余额与GDP比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来看,也确实可以认为,债务比例越高,经济增长率越出现下降倾向这一松缓的反向相关关系(参见图1)。

图1:OECD各国的政府债务余额与GDP比与经济增长率
图1:OECD各国的政府债务余额与GDP比与经济增长率

  从政府债务余额增加带来的各种课题来看,必须在考虑经济动向等的同时,控制财政不平衡扩大,并努力使不平衡相应缩小。这样做,从长期来看可以引发挥民间的活力,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正面方向作用。但是,减少财政赤字,在短期内将会通过削减年支出和增税措施等,对经济产生负面作用。实际上,最近在美国,财政上的制约使今后的经济走向变得迷离难测。而且,从希腊的情况来看,虽然正在实施大胆的财政紧缩政策,但是由于经济状况低迷和失业率上升,以及最成大问题的国民不满情绪日益不满,完全履行债务前景严峻。

  要想克服纠正不平衡会压制经济的问题,只能依靠民营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从在过去10年间,OECD各成员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速之间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总体上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也高(参见图2)。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受经济增长率左右,因此,两者具有相关关系较高的一面。但是,在各国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OECD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速的平均相关程度,而希腊则低于各国平均。

图2:OECD各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速
图2:OECD各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速

欧美政府债务危机显示出日本的不同道路

  根据经济增长率与生产率的关系,今后希腊的财政与经济重建将有相当大的困难,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这不仅是由于裁减不断增加的政府债务非常困难,而且在于实现健全的财政需要对社会保障实施严厉的改革。当然,要想使重建财政获得成功,企业部门在经济低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生产率也是重要的课题。

  另一方面,美国的情况看起来没有希腊那么严峻,这是因为,不仅企业的生产率增速相对较高,而且包括移民在内的人口年增长率也有1%左右,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实际上,美国的重要课题在于,在实现包括改革社会保障在内的财政健全化的同时,提高不如欧洲发达国家充实的社会保障水平。

  欧美各国的国情都不相同,日本所处的情况与希腊近似。从图1也可以看出,超高的政府债务余额比例有可能严重制约经济增长,而且低出生率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今后将进一步削弱增长力。如果按照现状发展下去,政府债务余额比例不可能无限度地增加,另一方面,财政重建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尤其困难的是,正如在欧美出现的那样,对成为财政赤字扩大主因的社会保障进行改革将变得不可避免。对于收入再分配的程度低于OECD各国平均的日本来说,必须避免社会保障水平下降。

  幸运的是,如图2所示,日本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维持了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出口,支撑了经济增长率。本次在欧美发生的政府债务危机再次显示出,政府债务余额比例超高的日本也迟早可能陷入同样的境况,同时还表明,能否趁尚未失去企业活力时,下决心削减政府债务余额比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2011年8月22日
脚注
  1. Reinhart, Carmen M. and Kenneth S. Rogoff (2010), "Growth in a Time of Deb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100, No. 2, pp. 573-578.

2011年8月22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