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贷款市场的干预是否能够正当化:
验证特别信用保证制度的效果

植杉威一郎
经济产业研究所 研究员

讨论金融政策改革的必要条件

  目前,以政府所属的金融机构应该发挥的作用为焦点推进金融政策改革。在进行改革之际,有必要对为什么政府要对企业的资金流向进行干预的问题进行整理。在经济理论中,以借款方承担风险、提供借款方的相关信息等理由视政府干预为正当行为。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围绕政府干预是否妥当的讨论仅仅停留在理论性的整理层面,而对干预的经济效果则缺乏实际验证(注1)。我以90年代末实施的特别信用保证制度(人们对其效果褒贬不一)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此报告我的研究成果(注2)。

前所未有的政府干预措施——特别信用保证

  在泡沫经济崩溃后不景气时期,日本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及内容对银行贷款市场进行了干预。这为经济学家探讨政府干预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以中小企业为对象实施的特别信用保证制度是其中的典型。该制度系针对1998年秋达到顶峰的恐慌性信用收缩及由此造成大量中小企业破产现象而制定的新制度。在规模(保证范围30万亿日元,约为当时贷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额的一成)、时限性(1998年10月至2001年3月)、审查标准(只对没有破产、滞纳税款等负面记录的企业提供保证)等方面对贷款市场进行不仅日本前所未有,在全世界也非常罕见的大规模的干预。当时,人们预测该制度将发挥比直接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府系统金融机构更大的作用(不管这种作用是好是坏)。因此,政府当局中有很多人对实施这种堪称猛药的制度持谨慎态度。

  下面具体对实施特别保证制度时人们预测的两种相反效果进行整理。首先,政府部门通过承担贷款企业的信用风险来缓和民间金融机构不愿放贷的状况,从而使企业能够从事高收益性业务,这是积极的效果。1997、1998年时的日本经济,有很多金融机构相继破产,银行放贷标准非常严格,频繁出现向中小企业惜贷或逼还贷款的事件。人们期待能够通过特别保证来缓和银行从严放贷的态度。但是,人们同时也担心这会带来负面影响,其典型就是出现只有收益性差的企业才会利用特别保证的逆向选择,钻不受银行监督的空子,利用特别保证的企业往往不思进取,从而带来道德风险。这些问题在贷款要求提供担保时并不很多,而在保证协会由于申请者众多而无法事先对它们进行充分审核的特别保证制度下,则会突显出来。实际上,诸如企业"将通过特别保证获得的贷款投资股市";"虽然并不知道怎么使用这笔资金,但由于能够贷到款,就获得了带有特别保证的贷款";"得到带有特别保证的贷款后一个月就倒闭了"等事例,常常见诸新闻报道。

给经济带来正面影响的特别信用保证

  那么,究竟哪种效果更胜一筹呢?为了对两种效果中哪种更大进行验证,我跟踪了3500家存续到2003年的利用特别保证的企业和没有利用的企业,对它们利用保证之前与之后的企业绩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利用特别保证的企业与没有利用特别保证的企业相比有如下区别:

  • 虽然负债比率和长期贷款比率增加,但是短期贷款比率降低
  • 虽然不及贷款规模大,但设备投资很高
  • 通过ROA测得的收益率,特别是在信用风险低的企业有所改善。从整体来看,收益率也有所改善

  通过政府替企业承担信用风险,银行增加了放贷,企业从事收益性高的业务所带来的正面效果超过了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所导致的企业只从事收益性低的业务的负面效果。可以说特别信用保证制度对改善中小企业的效益发挥了正面作用。这也可以视为体现政府干预贷款市场的妥当性的依据。

今后的研究课题

  但是,在将来发生金融危机时,并不能说类似干预就一定是好的。第一,不仅要看到存续企业效率得到改善的好处,对倒闭企业比率是否通过利用特别保证而被人为降低,倒闭企业的绩效是否真正差到了倒闭的程度等问题还有必要进一步验证(注3)。进而言之,据说特别信用保证带来的换位偿还超过了2.1万亿日元。当然,虽说不是全部都与财政支出相关,但也必须对包括避免金融危机在内的整体效果而言必要的财政支出到底应该是多少进行讨论。第二,有必要改善这一制度在风险高的企业并没有带来正面效果的问题。一个解决办法是通过向风险高的企业收取高额保证金,或要求担保等,严格限定提供信用保证的条件,以此促使企业从事收益率高的业务。

  关于信用保证制度,据说中小企业厅正在采取包括引进部分担保及弹性保证金比率在内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政府干预的效果。希望我们的研究内容能够为今后制定政策提供帮助。

2006年2月7日
脚注
  • (1) 关于来自政策投资银行的融资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设备投资,有花崎正晴、蜂须贺一世,1997,“开银融资与企业的设备投资”《现代宏观经济动力学》(浅子、大泷编)第十一章等实证研究的积累。此外,在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最近的政策评估报告中有关于公库贷款如何影响企业违约率的评论。
  • (2) 详见Iichiro Uesugi, Koji Sakai, and Guy M. Yamashiro, 2006, "Effectiveness of Credit Guarantees in the Japanese Loan Market," RIETI Discussion Paper, 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6-E-004 。 (注3) 由于使用的数据中没有足够多的倒闭企业,难以验证违约率是否因利用保证而发生了人为的变化。本来,即便是在利用特别保证的企业中,业绩好的存续下去,业绩差的退出市场的自然淘汰机制依然发挥作用。

2006年2月7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