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序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环,从燃油动力汽车转向电动汽车(EV)以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趋势。借助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开始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2015年5月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电动汽车被列为十大重点产业之一(注1)。 政府还制定了到2035年使纯电动汽车成为新车销售主流的目标。
目前,中国已经确立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国和市场的地位。除了政府的推动外,比亚迪等新兴民营企业的崛起和生产模块化也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快速追赶日本。事实上,在中国市场,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冲击了日本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汽车出口数量也超过了日本。
在中国,电动汽车一般被称为“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三种类型:BEV、PHEV和FCEV(图表1)。此外,由于包括中国在内各国尚未开始全面生产和销售FCEV,因此本文仅限于BEV和PHEV的讨论。
Ⅱ.中国作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
尽管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吸引外资企业全面进入中国,带动了快速增长。1992年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2009年达到1000万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销量也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受中美经济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影响,汽车产业在2017年产销量达到约2900万辆的峰值后陷入低谷。进入2023年以来,以新冠疫情结束为契机走上复苏之路。与此同时,汽车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有望在2023年超过日本,引领全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2022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1%,达到2686万辆(其中乘用车2356万辆、商用车330万辆),产量同比增长3.4%,达到2702万辆。中国汽车销量和产量均超过世界总量的30%,稳居全球第一,远远超过了美国(产量1006万辆,销售1423万辆)和日本(产量784万辆,销售420万辆)(图表2)。随着新冠疫情结束,2023年1-4月中国汽车累计产量同比增长8.6%,达到835.5万辆,销量同比增长7.1%,达到823.5万辆。
在中国,汽车出口正以超出生产和销售的速度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汽车出口量自2012年首次突破100万辆之后,到2020年每年一直在100万辆上下徘徊,但2021年比上一年翻一番,达到201.5万辆,2022年进一步增长至311.1万辆,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注2)。进入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的势头依然强劲,1-4月累计同比增长89.2%,达到137万辆,规模超过日本,晋升世界第一(注3)。
Ⅲ.中国加速向电动汽车转型及其背景
电动汽车大力推动了中国汽车的生产、销售和出口。2022年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3.4%,达到688.7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25.6%(图表3)。其中,纯电动汽车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151.8万辆,同比增长151.6%。中国电动汽车销量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1-4月电动汽车累计产量同比增长42.8%,达到229.1万辆,销量同比增长42.8%,达到222.2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27.0%)。
中国已经超越欧盟、美国和日本,成为电动汽车大国。仅从乘用车来看,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1020万辆)中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中国为57.8%,大大多于欧盟(19.4%)、美国(9.7%)和日本(1.0%)(图表4)。此外,从电动汽车占乘用车总销量的份额来看,中国为29%,远超欧盟(21%)、美国(8%)和日本(3%)(图表5)。
2022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六家是中国企业(图表6)。其中,比亚迪销量达到185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8.3%,超过特斯拉(销量131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3.0%)成为全球第一。
此外,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激增至67.9万辆(相当于2021年的2.2倍),2023年1-4月达到34.8万辆(相等于前年同期的2.7倍以上)。电动汽车出口的增加对中国汽车出口整体的扩大作出了重大贡献(图表7)。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得以迅猛发展,除了受益于政府为解决环保问题而出台的扶持政策之外,还得归功于企业在加快技术革新、降低成本、完善供应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首先,中国政府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积极推动环保电动汽车的普及。到目前为止,政府已经实施了电动汽车购置补贴(2022年底结束)、免征购置税(购车价格的10%)(计划于2023年底结束)、牌照放开等支持措施。不仅如此,政府通过建设充电站,完善充电网络,为电动汽车提供便利的充电环境和服务。2020年11月,国务院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设定新目标,将电动汽车占汽车销量的比例从当时的5%左右提高到2025年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车销售的主流。
尽管中国企业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相对较晚,但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而降低了价格(注4)。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电池技术、电驱动系统和智能出行方面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 发挥这些优势,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自动驾驶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此外,中国拥有由电动汽车制造商、电池制造商、充电基础设施和零部件供应商等形成的完善的全产业供应链。特别是,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上,中国的宁德时代(CATL)和比亚迪(BYD)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合计占据全球约一半的市场份额。完善的供应链提高了制造和研发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竞争力。
Ⅳ.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崛起
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产业以与外资合办的合资企业生产并以外国品牌销售为主,而近年来中国品牌的崛起引人注目。中国品牌在乘用车销量中的份额过去十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但2021年达到44.5%,2022年达到49.9%,2023年第一季度超过50%达到52.2%(图表8)。另一方面,外资品牌中,日系品牌份额将从2020年峰值23.1%降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15.5%,韩系品牌份额从2014年的9.0%大幅降至2023年第一季度1.7%。
中国品牌的核心力量是比亚迪等新兴民营企业。
首先,比亚迪乘用车销量迅猛增长,2023年一季度超过多年占据中国市场榜首位置的大众(图表9)。
电动汽车领域,2022年销量10强企业中,除去100%外资的特斯拉和上汽等部分与外企合资的企业,其余均为主打中国品牌的企业(图表10)。单看乘用车,中国品牌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已经上升到79.9%(注5)。
此外,从每家制造商出口量来看,2022年出口10强企业中,以奇瑞、吉利等新兴民营企业为主,中国品牌出口量增长趋势明显(图表11)。
引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比亚迪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私营企业。
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起初是一家电池制造商,目前已将业务扩展到IT电子、汽车、新能源和城市交通四大领域,在世界各地开展业务。除电池外,该公司还自行开发研制电机和控制器等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尤其是在汽车业务方面,不仅在中国国内,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也在不断扩大,如前所述,2022年比亚迪电动汽车的销量跃居全球第一。
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看到了比亚迪的增长潜力,于2008年9月以2.3亿美元收购了比亚迪10%的股份,使该公司一跃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2008年12月,比亚迪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F3DM”。之后又开发了公交车、卡车、叉车等商用电动汽车。
比亚迪的优势在于电池技术,生产的电动汽车配备了采用自主技术的磷酸铁锂电池。与其他厂家使用的三元锂电池相比,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每次充电的续航里程方面都具有优势。
比亚迪在巩固了中国市场顶级制造商的地位后,重点开拓海外市场。2022年7月起,比亚迪陆续宣布进军日本、德国、挪威、丹麦、瑞典、印度等国家的乘用车市场。
2015年以来,比亚迪一直从中国向日本出口电动巴士和出租车。2023年1月31日,比亚迪在日本开设了第一家经销店,并开始销售电动乘用车。
Ⅴ.中国利用电动汽车模块化生产赶上日本
中国正顺应汽车产业向EV转型这一世界潮流,力争成为汽车强国。电动汽车生产模块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根据产品的基本设计理念(架构),产业可大致分为模块化型和磨合型。在模块化型产业中,产品由可以独立制造的标准化模块组装而成。由于每个模块发挥特定的功能并且兼容,因此可以简单地将它们组装成各种各样的产品。这种方法高效、灵活,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和扩大产品种类。模块化型产业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智能手机。另一方面,磨合型生产采用传统的产品制造方式,即厂商各自独立设计零部件,然后将它们相互调整组合起来。这种方法适合制造原创产品,由于许多零件和材料是专用的,需要部门间密切沟通,信息共享,所以设计和生产成本往往较高。磨合型产业的典型例子就是传统的汽车产业。
日本擅长磨合型产业,中国擅长模块型产业。在日本,注重细节、积累技术和经验、追求品质和可靠性、继承传统和技术发展等“工匠”的技能和精神支撑着磨合型产业。另一方面,中国凭借大规模生产、成本竞争力以及制造速度和灵活性,发挥在模块化型产业方面的实力。
由于与传统汽油动力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零部件数量明显减少,因此更容易将每个部件的功能设计和制造变为独立模块。在电动汽车普及的趋势中,一直被视为磨合型典型的汽车产业逐渐向模块化型产业转变。这意味着中国迎来了汽车产业赶超日本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日本也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023年6月19日登载
>> 日本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