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议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如何提高生产率

  中国从2011年起,出现了因劳动力从过剩转为不足等供给侧的变化,由此引发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开始进入有异于高速增长期的“新常态”。为此,政府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大任务:①去产能、②去库存、③去杠杆、④降成本、⑤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但这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名的对策,仅仅停留在以行政手段进行“供给侧管理”。要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就要将发展引擎从扩大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切换到提升生产率。因此,必须以市场化为中心的制度改革来促进创新和资源重组。资源重组意味着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可以通过产业升级和所有制改革两种方式来实现(图1)。

图1 如何提高生产率
图1 如何提高生产率
(资料来源)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制作

①促进创新
  首先,必须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专利权、著作权的知识产权制度使专有权和使用权并立共存,可促进创新。然而在中国,虽然相关法律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无处不在的盗版和复制品说明这些法律并未得到贯彻执行。这成为妨碍外资企业对华投资以及技术转让的重要原因。

  第二,必须加强对创业企业在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创新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业缺乏资金和经验。深圳证交所虽有创业板,但由于规模小,作为风险投资企业回收投资资金的渠道,作用有限。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引领中国发展的高科技企业纷纷在海外上市,今后应放宽限制,推动企业在国内上市。

  第三,必须放宽信息管制。目前,不仅传统媒体,新兴网媒也成为严格监控的对象。这些都是阻碍创新的因素。

②产业升级
  首先,必须加强“培养新产业”,而非“固守老产业”。要为培养新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尽快废除阻碍市场准入和竞争的各种限制,不应通过资金补助等手段把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固定在夕阳产业,而应促进其向新兴产业转移。在改革阻碍劳动力移动的户籍制度和处理僵尸企业的同时,还要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城镇化,加快农地改革。

  第二,要避免空洞化并实现产业升级,就应积极引进海外直接投资。外资企业的参与,不仅可以实现技术和经营资源的转移,还能增加就业、促进竞争。

  第三,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应优先考虑国内生产、海外销售,而非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政府应通过推行FTA(自由贸易协定)等完善自由贸易环境,使企业即使留在国内生产,其产品也能顺利出口海外。如同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那样,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还可以倒逼国内经济结构改革。

③所有制改革
  首先,国有制改革离不开国有企业民营化。中国存在许多效率极低的国有企业,其根源在于企业治理机制薄弱。即便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股东)的利益也有可能遭到经营者的损害。这个问题对于所有权模糊的中国国有企业来说,更为严重。如不推行民营化,企业治理就无从谈起()。

  第二,必须消除对市场经济中的主角~民营企业的歧视。迄今为止,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金筹措等诸多方面受到歧视。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必须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第三,必须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如果对私有财产保护不足,就会发生资本外逃、民营企业家不再把收益投放国内,而将其转移海外。近年,中国民间投资低迷,而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赤字扩大,说明这种征兆已经显现。

关键在于市场化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中国来说绝非新生事物。1970年代末以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一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中国近40年来的高增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也并不为过。然而,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道路还十分漫长。“三去、一降、一补”只停留在“供给侧管理”层面。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才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方向。

2017年11月30日登载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1. ^ 中国政府认可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但对大型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态度一贯消极。2015年9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也丝毫不见改观,不但对民营化只字不提,反而进一步强调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此,政府正在推行以保证国有资本控股为前提、引进民间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然而,如果政府依旧坚持其支配地位,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017年12月1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