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从“附加值”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实际状况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新的分析工具~"附加值贸易统计"

  中国不但作为"世界工厂",而且作为"世界市场"的重要性也在增加,正如2009年后的海关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但是海关统计不仅不包括服务贸易,而且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和成品一样,每次跨越国界时,都会被计入出口或进口。因此,在服务贸易迅速扩大、由跨国企业主导沿价值链进行的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只依靠海关统计已经不能掌握贸易的实际状况。这个问题在中国这样对加工贸易依赖程度高的新兴国家尤其严重。

  对此,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WTO(世界贸易组织)联手推出"附加值贸易测算法",把"附加值出口"作为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原产国的附加值来计算,以此明确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其中部分成果已经以数据库的形式公布。本文使用《OECD/WTO附加值贸易统计(数据库)》,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

中国的出口中包括国内和国外附加值

  根据OECD/WTO附加值贸易统计,2009年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出口(以总量计算)中,国内附加值所占的份额(以下称"国内附加值比率")为67.4%,其余的32.6%是以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形式从国外进口的附加值。

   中国的国内附加值比率虽然不及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首先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67.4%的国内附加值比率远远低于美国(88.7%)和日本(85.2%)等发达国家。这反映了中国的许多高附加值零部件依赖进口,没有在国内生产()。从时间的推移来看,中国的国内附加值比率从1995年的88.1%下降到2005年的63.6%,其后转为上升趋势。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国内附加值比率,取决于本国产业的对外开放度,即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世界产业链,以及本国产业的升级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不依靠进口,自力更生地制造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中国现在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产业也不断升级。前者是拉低中国国内附加值比率的因素,而后者相反,是推高该比率的因素。中国近年来国内附加值比率的变化表明,以2005年为分界,产业升级的产生的推高效果大于对外开放导致的拉低效果。

  另一方面,从2009年中国出口中包含的国外附加值的供给源来看,日本、美国、韩国和台湾占据前四位。而且中国向这些国家出口的中间产品持续增加,中国通过生产网络,与亚太各国紧密连接。

中国的进出口规模

  根据OECD/WTO附加值贸易统计,2009年中国的出口规模,以总量计算达到了12,84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9.4%),但是以附加值计算,只有8,386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3%)(两者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参见表1)。

表1 主要国家占世界贸易的份额
——总量与附加值对比

表1  主要国家占世界贸易的份额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ECD/WTO Statistics on Trade in Value Added (数据库)制作

  另一方面,2009年中国的进口规模,以总量计算为10,639亿美元(占世界进口总额的7.8%),仅次于美国的18,498亿美元(占世界进口总额的13.5%),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如果按附加值计算,中国只有6,185亿美元(占世界进口附加值的6.1%),排在美国的15,906亿美元(占15.7%)和德国的6,510亿美元(占世界的6.4%)之后,居世界第三位。对于外国企业来说,附加值比总量更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的市场规模。

  不过,如果从时间变化来看,无论以总量计算,还是以附加值计算,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在世界贸易整体中所占份额都在稳步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以哪种方式进行计算,各国对中国进出口的依存度也都在升高(参见表2)。

表2 主要国家对华贸易依存度
——总量与附加值对比

表2  主要国家对华贸易依存度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ECD/WTO Statistics on Trade in Value Added (数据库)制作

中国对各国的进出口

  根据OECD/WTO附加值贸易统计,2009年中国对各国的出口依存度,无论以总量计算,还是以附加值计算,顺序都是①美国、②日本、③德国(参见表3)。不过,对作为中国产品最终出口对象的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出口依存度,以附加值计算则高于以总量计算。与此相反,对通过价值链与中国紧密连接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出口依存度,以附加值计算则低于以总量计算。

  另一方面,2009年中国对各国的进口依存度,以总量计算的顺序为①日本、②韩国、③美国、④台湾;而以附加值计算的顺序大不一样,为①美国、②日本、③德国、④韩国。这是因为,从附加值排名靠上升的美国和德国进口的产品以成品为主,从排名下降的日本、韩国和台湾进口的产品,包含许多在中国加工后再出口的中间产品。

表3 中国对各国的进出口依存度(2009年)
——总量与附加值对比

表3  中国对各国的进出口依存度(2009年)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ECD/WTO Statistics on Trade in Value Added (数据库)制作

以中美日为中心的"亚太三角贸易"

  中国从以日本为首的亚洲各国进口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加工之后再把成品出口到美国。由于这种"亚太三角贸易"的扩大,使中国在对日本形成赤字的同时,对美国产生了巨额盈余。根据OECD/WTO附加值贸易统计,以总量计算,2009年中国的对日赤字为138亿美元,对美盈余达1890亿美元。但是如果以附加值计算的话,总量计算被高估的对日进口与对美出口的规模可以得到修正,中国对日赤字和对美盈余分别缩减为9亿美元和1265亿美元(参见图1)。

图1 中美日之间的双边贸易收支(2009年)
——总量与附加值对比

图1  中美日之间的双边贸易收支(2009年)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ECD/WTO Statistics on Trade in Value Added (数据库)制作

  2009年,日本的出口对象国,以总量计算,中国排第一、美国第二。但是如果以附加值计算,由于经由中国(及其他亚洲各国)向美国出口的部分也被计入日本对美出口,因此排名颠倒,美国第一,中国第二。受此影响,以附加值计算的日本对美贸易盈余高于以总量计算。

今后的展望

  国内附加值比率低,乃至以总量计算的贸易统计和以附加值计算的贸易统计严重偏离的现象,不仅限于中国,也存在于韩国、台湾、马来西亚等新兴工业国。然而在中国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各企业正在把资源向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转移。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如汽车产业等快速增长所显示的,产业升级正在进行。以往不得不依赖进口的部分零部件,今后将由国内生产替代,国内附加值比率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结果,以附加值计算的贸易,预计将以高于总量的速度增长,两者的差距将缩小。

2014年1月8日登载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 ^ 比较中国各行业出口中包含的国外附加值份额,从高到低依次为电子机器42.6%、化学40.9%、机械36.8%、金属34.9,均大幅高于日本(电子机器17.8、化学21.1、机械11.5%、金属19.5%)。
相关文章

2014年1月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