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经济复苏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中国经济正在继续复苏,但是由于受到劳动力短缺带来的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制约,复苏的步伐依旧缓慢。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为同比7.7%,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7.9%。但考虑到去年是闰年,第一季度有91天,而今年只有90天,那么这个数字很可能多少低估了实际的增长率(注1)。事实上,不直接受闰年因素影响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去年8月跌至谷底的49.2%后开始反弹,10月以后一直高于50%的枯荣线。尤其是今年3月达到50.9%,是去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从各需求项目来看,在2013年第一季度的实际GDP增长率中,4.3%源于最终消费,2.3%源于资本形成(投资),1.1%源于外需(净出口)。这些数字显示,增长引擎已经从投资转为消费,外需也正在走向复苏(参见图1)。

消费方面。虽然受新领导层推动的反腐倡廉运动和厉行勤俭节约通知的影响,党政机关的高额公款消费下降,但农村的消费与收入同步上升,均超过了城镇,成为消费整体的支柱。
外需方面。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形势下,2013年第一季度的出口显示出同比18.4%的高增长。分国家地区来看,虽然中日关系恶化导致对日本出口下降,但对新兴国家的出口继续稳步上升,而且对美国和欧盟(EU)的出口也在逐步回升(注2)。
经济复苏的转机是由于通货膨胀趋于平稳,中国政府从去年年中开始,将宏观经济政策从紧缩调整为宽松。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率)来看通胀率,虽然今年第一季度只有2.4%,但已经有人开始担心在经济复苏的同时,物价可能再次飙升。不过,通常通货膨胀是经济状况的滞后指标,在中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间差为三个季度左右,因此可以认为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鉴于通胀率不是经济增长率的一致指标,而是滞后指标,因此可以根据两者分别与某个基准值进行高低比较,把经济状况分为下述四个局面:①"低增长、低通胀"的"衰退期";②"高增长、低通胀"的"复苏期";③"高增长、高通胀"的"过热期";④"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期"。雷曼危机后(2008年第四季度~2013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值为9.0%,通胀率的平均值为2.7%。以此为基准计算,今年第一季度的中国经济继去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之后,仍然处于"低增长、低通胀"的"衰退期"(参见图2)。预计在今年后半年,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将缓慢上升,但都达不到基准值,"衰退期"将会持续(注3)。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与以前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这不仅反映了经济周期这一短期因素,还反映了劳动市场的变化带来了潜在增长率下降这一长期因素。具体来说,从1980年起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弊端开始显露,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15岁~59岁)去年首次开始减少。而且,以前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也基本消失。这意味着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在这种形势下,尽管经济增长率与以前相比大幅度下降,但城市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求人倍率)持续上升,今年第一季度达到了1.10倍,创下历史新高(参见图3)。

由此可见,由于劳动力供给受到制约,中国经济正在从高增长向中增长过渡。与此相应,政府虽然不必太担心经济增长率下降引起就业恶化,但即使经济完全复苏,增长率也不会再回到以前的高水平。
2013年5月8日
>> 日本语原文
- 脚注
-
- ^ 如果以日均计算,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8.9%。具体来说,假设以去年第一季度的GDP为100,那么今年第一季度的GDP为107.7%,前者日均GDP为100/91=1.099;后者日均GDP为107.7/90=1.197。因此日均GDP增长率为8.9%。另外,不仅GDP,工业生产等其他基于流量测算的指标也受到闰年因素的影响。
- ^ 有人担心受日元贬值的影响,中国产品会被日本产品取而代之,导致出口减少。但由于中日两国的出口结构(各产品分别结构)大相径庭,因此估计负面影响极为有限。
- ^ 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率达到7.5%,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5%以内”作为2013年的目标。如果以此为基准,那么中国已经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复苏期”。
2013年5月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
-
2022年中国经济持续低迷
——房地产市场走势和新冠对策备受瞩目2022年2月24日[实事求是]
-
中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在于提高农村收入和推行再分配改革2022年1月19日[实事求是]
-
中国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管
——以蚂蚁集团和滴滴出行为例2021年10月28日[实事求是]
-
中国的碳中和之路
——关键在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脱碳化2021年9月22日[实事求是]
-
2020年人口普查所反映的中国经济问题
——聚焦劳动力减少和地区间人口移动2021年6月15日[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