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中国通货膨胀的走向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原刊载于《allatanys》2011年7月14日)

  中国的通货膨胀正在加速。6月,CPI同比上升6.4%,达到2008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使政府要实现把2011年CPI上升率控制在4%以下的目标变得十分困难。通货膨胀的动向将左右今后的货币政策以及经济状况的走向,因此备受瞩目。

  此次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不仅有经济过热这一周期性的原因,还有劳动力从过剩转变为紧缺这一结构上的原因。

经济繁荣与食品价格上涨

  中国经济虽然正在减速,但还未能足够压抑通胀。受2008年9月雷曼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经济出现衰退。但是由于实施了以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扩大内需政策及大幅度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主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得到了迅速复苏。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于2009年7月降至-1.8%的谷底后反弹。实际GDP增长率在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11.9%之后虽有缓慢下降,但2011年第二季度仍保持较高水准,达9.5%。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率是经济状况的滞后指标,即使在经济增长率开始减速之后,通货膨胀率还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呈上升的趋向,中国也不例外。

  此次通货膨胀率上升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6月同比上涨14.4%)。一般认为,食品价格受天气和国外市场动向的影响较大,与国内经济状况的动向基本上没有关系,但这种认识并不一定正确。中国幅员辽阔,即使发生干旱或水灾等自然灾害,受到影响的也只限于部分地区,很少出现全国性产量大幅度减少的状况。况且,中国的食品自给率极高,食品价格受国外市场的影响也不大。而且,当经济出现好转时,工资上升加速,不但使食品的需求增加,还会因更多的农民流入城市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相应减少,食品供应也随之减少,从而导致食品价格上涨。实际上,从2007年到2008年初的通货膨胀也与此次一样,都是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食品价格上涨而引起的。

劳动力从过剩向紧缺转变

  劳动市场的变化也助长了通货膨胀。中国于1980年采取了独生子女政策,受其影响,生育率下降,现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逐渐停滞。而且,由于许多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中的过剩劳动力不断消减,劳动力从过剩迅速地向紧缺转变。其结果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从以前的10%左右下降至9%左右,实际增长率下降幅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工资以及物价的上涨都在不断加速。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当局实施了货币紧缩政策。一年定期贷款的利率从2010年10月以来上调了5次共计1.25%,存款准备金率也从2010年1月以来上调了12次共计6%。受此影响,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率从2009年11月高峰时的29.7%下降至2011年6月的15.9%。

  而且,作为通货膨胀对策的一环,当局允许了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7月人民币从钉住美元(与美元连动制)向"有管理的浮动制"过渡以来,除了从2008年9月雷曼危机爆发前后至2010年6月的大约两年时间之外,人民币对美元基本上一直升值。与通货膨胀高的国家的货币贬值这一经济学常识相反,这个时期在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一升高,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也加速的显著倾向。这显示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不是市场供求,而是当局的操控。

  不过,也有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表示怀疑的意见。不可否认,如果资本的移动完全自由,汇率却被固定的话,实施紧缩政策带来的利率上升将招致游资从国外流入。其结果是,与当局的意图相反,流动性反而有可能增加。对此,中国通过保留对资本移动的限制,同时提高汇率弹性的方法,成功地控制了货币供应量。

从"经济过热"向"滞胀"过渡

  由于货币紧缩政策已经成功地使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放缓,加上经济增长率也将进一步下降,因此可以预测,通货膨胀不久将会见顶,但是暂时仍将徘徊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经济周期来说,中国经济正在从"高增长、高通胀"的"过热期"向"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期"过渡。通货膨胀平稳下来是货币政策从紧缩向放宽转变的前提条件,这个时期要等到明年才会来临。

2011年7月19日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注)在食品中,尤其是猪肉价格的上涨率异常显著,6月份同比上涨了57.1%,将通货膨胀率抬高了1.4%。在中国,“猪肉价格一上涨,农民就增加养猪数量,而市场猪肉供应一增多,价格就暴跌,受此影响,农民又减少养猪数量,猪肉价格就再次暴涨”这种“养猪业周期”基本上每3年反复一次,从目前来看,猪肉价格正好处于周期的高峰阶段。

相关文章

2011年7月19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