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重新思考能源战略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原刊载于《allatanys》2011年4月5日)

  世界各国为确保本国能源的供给,一直致力于核电和海外油田开发等项目。然而由于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和石油储藏量丰富的中近东政局不稳,原有的能源战略显露出随之而来的风险,必须进行全面修改。本文从已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现状出发,重新思考能源战略。

核电安全神话的破灭

  中国为了建设可持续能源体系、保护环境和发展清洁能源,对核电寄予了厚望。现在,中国运转中的核电机组共有13座,装机容量为1080万千瓦,仅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左右。在2007年10月公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的目标设定为4000万千瓦,在2011年1月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把这一目标上调至8600万千瓦。为此,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2015年)中,设定了建设4000万千瓦核电设备的目标。

  然而核电也具有极大的风险,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不仅会导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停滞,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威胁到众多国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为避免出现这种事态,做到万无一失,中国立即在3月16日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出了暂停审批新核电项目的决定(新华社3月17日报道),而且也有可能对于已写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核电计划和刚被上调的中长期目标进行修改。此外,“积极发展”的方针被“安全第一”所取代(新华社3月18日报道)。

高风险的海外能源开发

  为加强能源安全保障,中国除推进核电以外,还一直致力于通过直接投资等,在国外确保以石油为中心的能源供应。这种投资有许多是在政局不稳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因此面临着很大的国家风险。今年2月以来,在陷入内战状态的利比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部分石油设施遭到袭击,不得不把常驻工作人员撤回中国。如果内战激化,损失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由于中国不具备能够在全球执行任务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既不能保护海外投资带来的权益,也不能确保把资源运回本国。因此,对于中国来说,石油等领域的海外直接投资未必能够保证能源的供给。

  历史上曾不断发生因崛起的大国为获取能源、资源而挑起的领土纷争和侵略战争。但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现代,只要没有受到经济制裁或海岸封锁,不被国际社会孤立,就很容易在市场上通过采购获得能源。因此,要想保证获得稳定的能源供给,关键在于建立与维护与各国的良好关系,这比加强军事力量更为重要。

节能是最大的能源来源

  要想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如果增加供给有困难,就只能减少需求。为此,在中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到2015年将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削减16%的目标。

  不仅政府,企业也已充分认识到了节能的重要性。正如大型石油企业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所指出的:

  “中国不缺乏能源!缺乏的是对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利用的战略安排,和激励能源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太低,既造成了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对气侯环境的严重污染。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总体上来说是美国的3倍,欧盟的4倍,日本的5倍。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不缺能源。我们最大的能源是节约。”(傅成玉在2011年3月1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北京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他的话非常正确,当今,核电的安全神话已经破灭,中近东局势的混乱正在加剧,“增加能源供给不如抑制能源需求”这一思维方式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2011年4月8日
>> 日本语原文

2011年4月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