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是“新兴国家效应”还是“中国效应”?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原刊载于《allatanys》2011年2月16日)

  虽然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受雷曼危机影响在2009年跌至-6.3%,但是2010年回升到至3.9%,企业收益也得以大幅度改善。其推动力是来自金砖四国(BRICs: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旺盛的需求,这被称作“新兴国家效应”。(参见2月5日《日本经济新闻》第一版“上市公司总部统计结果 10~12月经常收益增长24%,受新兴国家和北美推动连续5期增长”,2月5日《读卖新闻》第二版“上市公司4~12月经常收益增长84%,对新兴国家出口形势良好”)。其中,“中国效应”尤为显著。

主角就是中国

  金砖四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毫无疑问,主角就是中国。

  2000年至2009年,金砖四国占世界GDP中的份额由8.0%上升至15.4%,这正是中国所占份额大幅增长的结果。2010年,中国的GDP规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国家的GDP总和仍难望中国之项背。

  金砖四国不仅GDP规模,对外贸易规模也在迅速增长。2000年至2009年,金砖四国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由7.1%增至14.6%,占进口总额的比例由5.7%增至12.5%。其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对外贸易额约为其他三个国家总和的两倍。

  随着金砖四国的迅速发展,日本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加深。在2010年的日本出口总额中,金砖四国占24.4%。其中仅中国就占到了20.7%,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而其他三国虽然份额在不断扩大,却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日本媒体对“中国”与“新兴国家”的区别对待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作为推动日本经济恢复的引擎而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国家效应”,主要是“中国效应”。但是,日本媒体的报道却非如此。 例如,2010年8月1日《日本经济新闻》的头版头条,虽然以“上市公司4~6月,因新兴国家效应,经常收益增长4倍,达危机前的90%”为标题,从内容上看,虽然报道的都是松下(Panasonic)、日产、小松等在中国取得良好业绩的企业,却使用“新兴国家效应”一词,而非“中国效应”。

  另外,在该报2010年8月11日第三版的报道中,尽管印度在国内外的专利申请数只有中国的2%,而且报道也根本没有提及其他新兴国家的申请数,但却被冠以“研究开发 新兴国家崛起 中印专利申请急速增长”的标题。

正面报道只写“新兴国家”,负面报道直指“中国”?

  一般来说,日本媒体在报道不良债权、环境问题等与中国有关的负面新闻时,倾向将矛头直指“中国”,而在报道正面新闻时,则会将中国归为“新兴国家”。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以“顺利”、“稳步”、“改善”、“牵引”为正面意义的词汇,以“担忧”、“减速”、“恶化”为负面意义的词汇,搜索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的主要报纸(《日本经济新闻》日报、《每日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的标题,然后对这些词汇和“中国”以及“新兴国家”的组合出现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日本的“中国地方”除外)与前者(正面词汇)的组合出现了193次,而与后者(负面词汇)的组合出现为前者的1.54倍,达到了298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国家”与前者(正面词汇)的组合出现了73次,而与后者(负面词汇)的组合出现仅为前者的19.2%,只有14次。

  日本媒体对中国之所以有这种区分,或许与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将中国视为风险因素或威胁、而非商机的社会舆论有关,新闻报道正是顺应了这种社会心理。事实上,从分散风险的观点出发,一部分日本企业已经开始将对外直接投资重点从中国转移至其他新兴国家。因此,2008年以来,日本对印度、巴西、俄罗斯三国的年度直接投资总额已经超过了对中国的投资额。

“疏远中国”并非上策

  然而,与中国相比,印度、巴西、俄罗斯不仅距离遥远,文化背景也不同,日本企业在进军这些市场时会遭遇更大的障碍。此外,中国市场拥有较其他三国更快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所以,“疏远中国”的战略绝非上策。

2011年3月15日
>> 日本语原文

2011年3月15日登载